世家之風 山高水長——讀【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訪談錄】 徐梓潘帥 冒氏祖孫合影 葉揚父親葉蔥奇與母親鄭文淵於一九二三年在上海成婚。 【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訪談錄】 周景良 趙珩等口述 鄭詩亮采寫 中華書局 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序列中,家起著樞紐性的關鍵作用。它強化著個體的修身,也築實了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因此,古人非常重視對家的維護與建設,注重對子弟族眾的教育。家不只是一個人最初物質生活資源的供應者,更是其精神養分的提供地;不只是一個人最初的知識和生活常識習得的場所,更是型塑其行爲舉止、禮儀規範、道德境界的熔爐。 家對子弟族眾的影響,既有尊長的『言傳』訓教,其表現爲針對具體事情的口頭訓教,或者表現爲成文的家訓族規,也有長輩的『身教』,即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以己示範的『不言之教』。這樣日就月將,積漸既久,一個家庭就會形成迥異於其他家庭的獨特風習,這就是家風。 壹 家風不同於家教或家規。作爲家人所必須遵守的規範或法度,作爲父祖長輩爲後代子孫所制定的立身處世、居家治生的原則或教條,家教可以立竿見影地實施,家規也可以很快地制定,而家風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爲特定家庭的習性,我們可以將家風看作是一個家庭的文化,一個家庭的傳統。這樣的文化或傳統是一個家庭在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沉澱的結果,是一輩又一輩先人生活的結晶。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過濾和沉澱,就形成不了傳統。在【論傳統】的作者希爾斯看來,『它至少要持續三代人——無論長短——才能成爲傳統』。儘管世代本身的長短不一,但『信仰或行動范型要成爲傳統,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兩次延傳』。在我國的歷史文獻中,『家風』或者與『世德』共舉,或者與『世業』並稱,足見家風有別於時尚,而與『世』即很長年代、好幾代人緊密關聯。時間上持續的短暫性是時尚的特徵,而家風則是歷經延傳而持久存在、在子孫後代身上一再體現的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文獻中提及『家風』一詞,往往蘊藏有對傳統的繼承意義,如『不墜家風』『世守家風』『克紹家風』『世其家風』以及『家風克嗣』等等。 【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訪談錄】書名中的『百年』和『世家』,就昭示了家風的這一特點。爲訪談所限,書中主要記述的是過去百年間七個家族的命運變化。百年已經是一個不短的時間跨度,但具體展開時,這些家族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甚至更久遠的宋代,而家風的形成與承襲,也便從那厚重的歷史黃卷中氤氳而來。 貳 家規或家教是有形的,是可視可見的:它要麼是行於口頭、目的明確的諄諄訓誨,要麼是載諸家譜、可供諷誦的文本。相對而言,家風則看不見,摸不著,它以一種隱性的形態,存在於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出這樣一種習性。作爲一個家庭的性格和氣質,家風雖然有別於針對特定家庭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的家教或家規,但它一旦形成,也就成爲了教化的資源,對家族子弟具有薰陶影響、沾溉浸濡的意義。歷史文獻中所謂的『漸漬家風』,就極爲生動形象地詮釋了這一過程。 這也就是說,家風對於子弟族眾的影響,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發揮功用的。在【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訪談錄】中的世家後人對祖輩的事跡津津樂道的講述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家風對家族子弟薰陶、浸濡的作用。 冒氏後人冒懷濱回憶自己的祖父、近代著名學者冒廣生,『很多方面,我祖父都是以冒辟疆爲自己學習的榜樣』,『他一直以冒辟疆爲自己的榜樣和動力』。冒家是江南有名的書香門第,經史傳家,冒辟疆是明末四公子之一,是著名的抗清志士。冒廣生憧憬這位先祖,從小便以其爲楷模,發奮讀書,孝敬父母,連對戲曲和收藏的愛好也是如此培養起來。即使家庭生計困難、囊中空空的時候,還是埋頭苦讀,一生不改文人本色,著實令人感佩。冒廣生也常常給子孫『講冒辟疆的故事,講【孫子兵法】,講民族英雄的故事,講儒家和法家』。其母過世後,冒廣生專門延請畫家繪製十一卷【寫經圖】以作追思緬懷。正己方可正人,世代以先輩爲楷模,匡正己身,再以自己作爲兒孫的模範與榜樣,如此之家族性格,豈能不一脈相承? 墨子曾見染絲而有感:『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對他的眼界的開闊、素質的優化和性格的塑造都有很大的影響。書中所記述的幾個家族,多與學界、文藝界或實業家等有學識、有素養的人交好,並常邀請這些朋友到家中。吳氏後人吳歡回憶家中的『二流堂』,是當時北京最大的時尚文化沙龍,『經常是高朋滿座。齊白石、傅抱石、郭沫若、夏衍、老舍、茅盾、巴金……等等文化名人,都來我家玩。董必武、何連芝、康克清、賀龍……也都是我們家的座上客,大家聊的都是詩文書畫。』冒效魯回憶其父冒鶴亭,治學之外,廣於交遊,『閒居往來是一班學者』,與賀天健、張大千、吳湖帆等著名畫家也常有『文酒之會』。『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書中記敘的幾個家族爲子孫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所聞所見都是一般書上和市井間不可得的。子弟身處其間,受其薰陶,自然視野開闊,知識廣博,志向高遠,從這樣的長輩友朋身上和相互切切磋中,還可以提升自己的鑑賞能力和對文藝的興趣,爲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和情趣。 被譽爲『古今家訓,以此爲祖』的【顏氏家訓】中有這樣的說法:『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人不義則婦不順。』羅曼·羅蘭曾說,一個人身處的環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家庭及其家風,就是每個人朝夕於斯的最切近的環境。所謂的『上行下效,捷於影響』,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對於家族子弟的教育來講,特別是對於爲人處世來說,以身示範比簡單的規訓更加生動有效,耳濡目染要遠遠勝過耳提面命。 叄 作爲家庭的習性和文化,家風是附麗於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會有家風。儘管家風在傳統社會、在鄉村社會、在大家庭中表現得十分鮮亮,而在現代城市家庭中卻不那麼明顯。但是,只要一個組織存在,就會有這個組織的文化。家風也並不會因爲農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完全喪失。在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都發生了革命性變革的當今社會,人們感嘆家風的式微,其實是指『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這樣一些舊時理念、傳統內容的淪落,而不是家風本身的消逝。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情勢的變化,家風的具體內容肯定會有變化,但家風會依然存在。一些文化世家的家風,一直浸潤到家人的骨血中去,以至於穿越近代風雲變幻的歲月風塵,卻始終凝聚不散,甚至久而彌堅。這,就是文化世家的意蘊,就是家風的力量。 作者鄭詩亮在成書之後感嘆:『這些家族的家風,總的來說,要點有二,一曰知廉恥,一曰讀詩書。前者關乎倫理教育,後者則涉及文化教育,兩者相結合,便構成了家族成員爲人處世的根基。』縱觀這七個世家大族,無一不是詩禮傳家。尤爲難得的是,他們並不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在西學興起、舊學式微的情勢下,這些家族的子孫都是一面上著新式學堂,一面承庭訓、學家學,中西文化交融貫通,愛好廣泛。他們感受著家族濃厚文化氛圍的薰陶,熱愛讀書,終生學習,很多人甚至在動亂期間,在朝不保夕、失去一定人身自由的狀態下,依舊鑽研學術,筆耕不輟。 近代中國社會,處於『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中。在變革浪潮的席捲之下,有人傾覆,更多的人猶豫彷徨,無所適從。然而,這些文化家族並沒有被洶湧浪潮所淹沒,他們的子孫反而成了時代的弄潮兒。支撐著這些家族的,正是他們的『道』,也就是他們『一以貫之』的家風。正是這些家族抱一守正,秉持著自己的家風,才能做到立足穩而心開闊,因應時勢而屹立不倒。門風清正家祚長,這正是諸多文化世家所堅守秉持的信念。如何能夠『不墜家風』,承前繼後,山高水長,揣摩體會這些百年大族優良的家風,也許可以爲現在的家庭提供一些有益的啟迪和借鑑。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本文插圖選自【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訪談錄】)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