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大氣做人,小細做事 一、大氣做人 1、立身淳厚,拋棄虛華。 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氣做人。“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爲:處厚不薄,處實不華,意爲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純真樸實的本性;守拙:堅守魯直憨厚的本性。總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圓滑。
2、“謙下”。 學江海爲“百穀之王”。老子認爲,大氣做人,就應該向“江海”學習。爲什麼呢?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爲一切大小河流的總匯處,是因爲它善於處在下游,所以成爲百穀之王;聖人之所以成爲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爲對民眾卑下自處,“謙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擁護他。正是因爲聖人沒有和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江海所以能爲百穀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爲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不與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 3、上善若水。 老子提倡,爲人處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質學習。他認爲,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樣:守柔、不爭、處下。“柔弱勝剛強”是老子最爲著名的一個哲學命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八章】) 4、曲則全,枉則正。 老子還認爲,大氣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經得起冤枉。他說: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糾正。(“曲則全,枉則正”。【老子·二十二章】)同時,還要以德報怨。“報德以怨”(【老子·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九章】)。這樣才可以化干戈爲玉帛,徹底消除嫌怨。事實上,以德報怨的思想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二、小細作事 相反相成,對立統一,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老子認爲,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無不從細小的事物發展而來。因此,幹大事必須從細微的小事做起。“大小,多少。困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六十三章】) 1、成就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在這裡,老子形象地說明了大小這對矛盾的量變到質變關係,在認識論上充滿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唯物辯證法思維。 2、持之以恆,目標始終如一。 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六十四章】)我國明朝的李時珍是世界級水平的偉大藥學家,他的名著【本草綱目】,先後被譯成英、法、俄等十餘種文字,成爲國際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藥典。這部巨著用了27年的時間,三次改寫,才最後成書。 3、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 老子認爲,一個人要成就事業,一是要反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二是要力戒逞強、逞能、逞勇。不固執己見,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爲是,就能把是非判斷清楚;不自我誇耀,事業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擔當領導。(“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二十二章】)謙虛謹慎,就能事業有成;自高自大,做事必敗。因爲,“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老子·七十三章】)
4、“貴身”。 生命高於一切。老子提出: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這是說,以愛護自己身體的態度來對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給他;以愛護自己身體的信念來對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老子和莊子都認爲:“重生者則輕利,重利者則輕生。”輕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棄身而殉物。這種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麼能治理天下呢? 相關知識說明: 道德經簡介:【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爲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 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竹簡【文子】稱【上?經】、【呂氏春秋·注】稱爲【上至經】,在漢初漢景帝尊爲【道德經】 ,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爲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爲【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爲【道德真經】。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爲【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爲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