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冷眼觀潮2015·書法:書寫出時代的筆墨氣象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1-6 09:04| 發布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892|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冷眼觀潮2015·書法:書寫出時代的筆墨氣象2015年的書法界,最受關注的莫過於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以及領導機構的換屆。之所以受關注,在於此次換屆響應中央精神,終於對為社會一直詬病的頑疾, ...

冷眼觀潮2015·書法:書寫出時代的筆墨氣象

2015年的書法界,最受關注的莫過於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以及領導機構的換屆。之所以受關注,在於此次換屆響應中央精神,終於對為社會一直詬病的頑疾,以官員、公務員退出書協領導層作出了積極回應。即使有較高藝術水平的官員也一律退出!這種退出,讓社會對書壇產生了更多期待:協會的官氣是不是隨之去掉了?書法創作環境會不會隨之變好?創作隊伍的素質下一步該如何提升……或許,也可以說,官員退出領導層,意味着書法界面臨一個重要拐點:到了重新界定書法家身份、重新審視書法藝術的時候了。

作為漢字藝術,書法給人的印象,往往是門檻相對低矮——人人都可以拿起毛筆寫字。推廣大眾書法對於弘揚傳統文化本也益處多多,然而當書法遇到市場,面對更多利益的誘惑時,拿起毛筆的那顆心很容易被攪亂,一些追逐名利者便趨之若鶩了。他們活躍於展覽會和熒屏中,活躍在權力尋租場上,活躍在拍賣場內,甚至與拍賣方、買受方聯手做局,炒作作品價格……『利』字當頭,湧入公眾視線的,往往就變成了一些熱衷跑江湖的書法家。因為心思在名利、目標在市場,書法藝術的創作,在他們的筆下也變得花哨起來。一方面,書法越來越具有表演性,有大字表演伴以吼叫,有左手倒筆表演,有蒙眼書寫,有人體書法……一項項『絕活』,讓書法成了雜耍表演,甚至成了行為藝術,有些表演令觀者猶如『被點了笑穴』,忍俊不禁;另一方面,書法越來越注重形式上的精細製作,拼貼、染色、做舊等手法的運用有愈演愈烈之勢,裝裱也越來越講究,卻成為曇花一現的時尚秀。字古式新固然不失為一種與時俱進的努力,但如果書法本身失去了藝術的靈性、文化的厚度,形式遠遠大於內容,空有一身盛裝,顯然是本末倒置了。這些亂象誤導着公眾的認知,使社會對『書法家』、對書法藝術產生了一些錯覺,引發了許多議論,讓真正的書法家也跟着背了黑鍋。

事實上,真正的書法家,向來是沉潛書齋、用心鑽研、不問名利的。他們深知,只有優秀的作品,才能經受住時間檢驗、被歷史銘記,如同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等名品,經過千百年的時光流轉,至今依然光照時代。這些真正的書法家,對歷史與傳統有着敬畏之心,對藝術與創作有着矢志不渝的情懷,他們所致力的不是於千忙百忙中賺得缽盂滿盆,而是在點畫之美中養心怡情,於千錘百鍊中鑄造真正的時代經典。畢竟,時代經典的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時代經典的確立、書法大家的產生,也不是靠幾次展覽、掛什麼頭銜就可以載入史冊的。

正因如此,2015年書法界表現出了淨化書壇空氣的決心,這不僅體現在官員退出書協領導層上,也體現在『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徵稿和評審的制度完善中:對於入圍優秀作品的作者和部分入展作者的抽查面試,對於書寫內容、文字正誤、篆法、草法的審查,對於形式製作上過度拼接粘貼、染色做舊、故意塗抹等現象的減分措施,都指向了一個目標:以作品的藝術質量為第一要素,鼓勵作者專心致力於藝術創作。書畫市場降溫,展覽、評獎減量提質,社會環境越來越好,書法家的身份、書法家的責任理應更加明確。這種明確,蘊含着對時代的擔當、對人民的責任。就像今年的『啟功藝術回顧展』『高二適遺墨展』等引起觀展熱潮,從一個側面顯現出,在書法創作興盛的當下,社會對書法家有着更大的期待——書法要讓人能夠從中得到美的享受、文化的滋養。書法藝術小則怡情、大則化人,真正的書法家所耕耘的,便是這樣一種境界。

書法,雖然以點畫示人,但它不僅僅是視覺藝術,不但包蘊着特有的民族文化基因,更積澱着中華文化的價值觀。所以,書法的推陳出新,不能一味地以『新』為目的,更不能一味地賣弄技法和觀念,否則很容易變成『無根的浮萍』,陷入『永遠在希圖擺脫束縛,又永遠在尋求新的束縛』的狀態。就像當下出現的概念性書法,借鑑西方觀念進行的創新嘗試,只能說很『新』,但不能說很『好』,因為如果經不住時間的淘洗,最終只能是曇花一現。歷史證明,書法的推陳出新,必定要從文化的根基上自發地生長出來,只有深深紮根於豐厚的文化土壤,它才能不受外在形式的干擾,精神得以自然顯現。有了精氣神,書法也就有了持續打動觀者的充沛藝術靈性。

『遺貌取神』無疑是從傳統中獲取動力、尋找突破口的最佳方式。要想達到『遺貌取神』的境界,絕不可能停留於對文化傳統的淺嘗輒止上,而往往需要書家窮其一生,不斷沉潛往返,不斷獲得對傳統更深一層的認知,悟到經典中最具神韻的所在,尋找到新的變化可能。深潛書法傳統,既要明晰書體的嬗變,又要在對藝術審美的深入探究中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藝術因子,更要在廣覽博取中豐厚自己的文化修養、在紛紜世象中把握住時代氣息。這無疑需要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就像宋代書法家米芾,自稱習書為『集古字』,幾十年對古代經典手摹心追,最終摸透了傳統中最欠缺的東西,大膽革新,終自成一家。雖然其『集古字』的做法曾被時人所譏諷,但實踐證明,最後宋代爆發力最強、影響最大的書家還是米芾。再如同樣大器晚成的林散之,75歲始書名初震。雖然出名常常存在很多偶然性,但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正因為前數十年孤燈下的苦讀與鑽研,才有了其後來的成就和深遠的影響。

今天,藝術的厚積薄發同樣需要創作者經得住各種誘惑,並長期沉潛、修煉。值得欣慰的是,當下仍有一批真正的書法家,在年復一年地默默做着功課。這些功課或許貌似簡單而平常,或許貌似日日重複、年年相同,但實則不同——藝術的精進常常就在這種日復一日的積累中。當眾多所謂的『書法家』熱衷表演之時,這些書家如老僧修煉般地沉潛,雖一時不為外人所知,但卻是中國書法的希望,人們寄希望於這些書家改變書壇『有「高原」缺「高峰」』的現狀,書寫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筆墨氣象。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