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地區、發達都市,公共圖書館發展各有難題 今天,誰在進圖書館 日前,文化部起草了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送審稿)】。12月15日—17日,2015年中國圖書館年會在廣州舉行。從立法層面、在行業探討中,讓公共圖書館更大程度地促進全民閱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平均43.72萬人才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如何發揮好存量的作用,怎樣更有針對性地設置增量? 經費投入持續加大,大多圖書館館藏增加,生存不成問題 『經過迅速發展,我國圖書館尤其是東部地區的圖書館已經有了很大進步,館藏普遍增加,生存基本不成問題。』作為一位老圖書館人,國家圖書館副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陳力十分欣慰。 湖南衡陽市圖書館館長劉忠平對近年來的變化感受很深。『10年前,圖書館經費十分匱乏,比如衡陽下轄的衡南縣圖書館全年只有15萬元經費,要麼人員經費擠占購書經費,「人吃書」;要麼購書經費擠占人員經費,「書吃人」,真是捉襟見肘。』劉忠平回憶,『到了2010年,衡南縣圖書館經費增長到67萬元,人員、購書經費基本不「打架」了,圖書館開始由求生存向謀發展轉變。』為了創收,圖書館做起了買賣,出現了以出租、轉借館舍彌補人員、運營經費不足的『人吃樓』的現象。好在隨着2011年圖書館免費開放政策的推行,免費開放經費的撥付幫助圖書館收回了被出租的場地,圖書館的發展這才逐漸走上了正軌。 劉忠平介紹,衡陽全市的公共圖書館已由2005年的11所擴展到現在的14所,其中新建5所,維修改造了5所,各項硬件設施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強。『目前,國家對圖書館的扶持力度還在加大,2014年度,全市公共圖書館共獲得財政預算撥款和增撥項目經費共計1850萬元,比上年度增長17.8%,其中購書費261萬元、免費開放經費301.5萬元。』 偏遠地區到館率不高,老年人去看報,年輕人去上網 中西部地區的圖書館雖然硬件條件改善了,但持證率、到館率和圖書流通率仍處於低位運行。 日前,記者走進雲南省文山州圖書館,一位老人正坐在公共文化一體機前觀看抗戰資料片。老人名叫饒鼎銘,今年75歲,家住附近,平時沒事就到圖書館看片子。 這座館舍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州圖書館從2008年開始投入使用,運營之初的數據令人尷尬——每年僅有5萬元購書經費,人流量不到6萬人次。由於經費不足,管理比較落後,大多數偏遠地區的圖書館圖書更新很慢,很難吸引讀者,常常陷入惡性循環。 近年來,情況逐漸得到改善,購書經費增加到30萬元。為了增加館藏,文山州圖書館還找到了『數字化』這一解藥。文山州圖書館館長楊容茛介紹,目前,文山州圖書館總藏量達到近86萬冊,在新增的近65萬冊圖書當中,有62萬冊是電子圖書。『一方面,電子閱讀是一個大的趨勢;另一方面,我們的購書經費有限,21萬元可以買60萬冊電子圖書,但是買紙質書就只能買7000多冊。』 在館設的6個閱覽室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電子閱覽室。由於收入低等原因,文山州一些市民家中沒有購買電腦,同時民眾上網的需求又比較強烈,到圖書館上網成了當地人的習慣。楊容茛說:『我們在電子閱覽室安置了45台電腦,供大家上網、查閱資料、自主學習,年輕人來的尤其多,到了周末有時甚至得排隊。』 『在文山州圖書館,常客以老人和學生為主。』楊容茛介紹,老年人空閒時間多,精神文化需求很大,占主要讀者的1/3,最喜歡去報刊借閱室。為了方便老人更好地閱讀,文山州圖書館還準備了老花鏡和放大鏡。『而學生主要呆在電子閱覽室。』楊容茛說。如今文山州圖書館年接待讀者已達到21萬餘人次。 大城市圖書館服務更多樣,人們常去聽講座、參加親子活動 『用讀者來稱呼上海圖書館服務的對象已經不是很精確,不如稱作用戶。』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說,上圖今年做的調查顯示,除常規的借閱功能外,用戶如今到館的目的主要有3種。『環境安靜、學習氛圍濃,過來自習;館裡活動豐富,來聽講座、看展覽、參加親子活動;還有來查閱一些特別專業的書籍、專利、標準,以及一些因為太昂貴或一次性使用而不想買的書刊。』 周德明介紹,從上圖的辦證情況來看,21歲到40歲的註冊讀者數量最多,大約占45%,這個年齡段的讀者年均外借書刊大約為38冊,遠高於平均數的27冊,『他們是上圖的「主力軍」,也是上海這座城市學習力、科研水平的一個基礎指標,當然也表明了圖書館的服務能力。』 僅提供借、閱兩種服務已經不能滿足讀者需求,隨着讀者類型多樣化、需求多樣化,圖書館服務也應多樣化。 『由於購書日益方便、家庭網絡不斷普及,大城市裡的圖書館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借閱場所或者信息中心,還應是一個知識中心、交流中心。』周德明認為,在城市裡,一個圖書館能不能吸引讀者,可以從3項核心競爭力去打量,第一個是擁有、提供文獻和信息資源的能力。例如,上圖的家譜、碑帖等館藏資源優勢;第二個是服務項目的多寡及其服務水平;第三個是圖書館員工的專業素養和水平。『這三項能力越強,圖書館的「磁力」就越大,越能吸引讀者。』周德明說。 由於有較好的網絡條件,大城市裡的圖書館紛紛打造『24小時圖書館』。『把服務推送到讀者的手機上,讀者就能隨時隨地看書、查資料、看展覽。所以一定要藉助實體和網絡兩個空間,通過多樣化的服務方式吸引各類的讀者,發揮圖書館的最大效能。』周德明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圖書館還要善於利用大數據,譬如統計、分析獲知某讀者的借閱興趣後,我們便可推送可能引起他關注的新書、新到館的資料,使服務更精準化。』(記者 鄭海鷗 賀林平 曹玲娟 李茂穎)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