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沈從文九講】:連綴沈從文一生的蒙太奇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1-8 17:29|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417|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沈從文九講】:連綴沈從文一生的蒙太奇【沈從文九講】,張新穎著,中華書局2015年9月第一版,40.00元    【沈從文九講】沒有延續通常的文學史敘述,將沈從文簡化成書寫烏托邦式的中國鄉土、具有田園抒情詩人氣 ...

【沈從文九講】:連綴沈從文一生的蒙太奇

20151228_006

【沈從文九講】,張新穎著,中華書局2015年9月第一版,40.00元

    【沈從文九講】沒有延續通常的文學史敘述,將沈從文簡化成書寫烏托邦式的中國鄉土、具有田園抒情詩人氣質的文學家,而是帶領讀者去了解作為文學家、思想者、實踐者的沈從文的一生,並將他的挫折、堅持與退守置於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的時空中加以理解。

    理解沈從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沈從文去世後,妻子張兆和着手整理他的生前文字。這本該是藉由文字和丈夫的一次重逢,意外地是,隨着越來越多的遺作被發掘,張兆和卻漸漸意識到自己過去從未真正理解丈夫。她在【從文家書】的後記中坦言:『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越是從爛紙堆里翻到他越多的遺作,哪怕是零散的,有頭無尾的,有尾無頭的,就越覺斯人可貴。太晚了!』

    在沈從文去世前一年,沈虎雛將謄寫好的【抽象的抒情】交給父親審閱。沈從文讀完後,卻感嘆『這才寫得好吶』——顯然,老人已經忘記了這篇文字。【抽象的抒情】是沈從文1961年在青島養病前後寫成的。那一年,他已經開始準備寫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部無論對於他個人還是對於整個考古學界都意義重大的著作;而青島,則是湘西之外,沈從文最為留念的地方,因為他在那裡度過『一生讀書消化力最強、工作最勤奮、想象力最豐富、創作力最旺盛』的三年,寫作了【從文自傳】【八駿圖】等作品,並開始醞釀代表作【邊城】。由此,不難推知這篇文章的分量。然而,二十多年後,八十五歲的沈從文已經將生命中這一重要的片斷遺忘了。

    沈從文晚年有太多令人唏噓的片段,許多片段伴隨着老者的眼淚。整理家信時的眼淚,答記者問時的眼淚,聽聞老友離世時的眼淚。然而,比眼淚更讓人唏噓的是遺忘。也正是這次遺忘提示了我們一條為許多人忽視的理解沈從文的道路——『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抽象的抒情】題記)。

    復旦大學張新穎教授顯然留意到了這次遺忘。在新近出版的【沈從文九講】一書中,他將這條路徑概括成從沈從文理解沈從文。全書以此為基本方法,通過九個相對獨立的章節,講述了沈從文一生創作與實踐及其文學傳統在當代的迴響。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的諸多篇幅也是張教授為本科生開設的『沈從文精讀』的課程講稿的底稿。作者以另闢蹊徑的方法、娓娓道來的講述、親近的文字,為普通讀者鋪就了一條『從沈從文來理解沈從文』的道路。

    【沈從文九講】沒有延續通常的文學史敘述,將沈從文簡化成書寫烏托邦式的中國鄉土、具有田園抒情詩人氣質的文學家,而是帶領讀者去了解作為文學家、思想者、實踐者的沈從文的一生,並將他的挫折、堅持與退守置於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的時空中加以理解。作者把沈從文的一生分成三個階段:從一開始創作到1936年【從文小說習作選】的出版,是文學階段;從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結束,是從文學到思想的階段;1949年之後,一直到他去世,則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實踐階段。三個階段分別對應文學家、思想者、實踐者三個形象,而『貫穿起這三個形象,大致上可以描畫出沈從文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人、比較特殊的知識分子,在20世紀中國巨大變動時代裡的人生軌跡』。

    又如,作者在分析沈從文在1949年後的文學創作時,沒有止於這些作品,而是通過與同時期的書信、檢討、自白等『並非有意識地當作文學而寫下的大量文字』的對照,得出後者『反倒保留了比同時期公開發表的文字創作更多的文學性』的結論。張新穎教授認為,『在特殊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下,文學作品的公開發表機制往往是意識形態審查和控制的方式』,對比公開發表的作品和書信,『我們會感受到一種堪稱巨大的反差,感受到書信所表露的思想、情感的「私人性」與時代潮流之間的緊張關係。在特別時期,正是在「私人性」的寫作空間裡,「私人性」的情感和思想才得以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和存在,才保留了豐富的心靈消息』。可見,對沈從文而言,書信是一個特殊的私人寫作空間,不能簡單地說他的作家生涯到1949年就徹底結束。

    分析沈從文土改時期的一封家信時,張新穎教授甚至直接援引同時期其他的書信來解讀信中夜讀【史記】的內容。這封信中關於【史記】的內容只有一千多字,但引用其他書信的文字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並且全篇所有的徵引文字都出於沈從文之手。篩選、剪裁、拼貼,無疑是簡單到極致的文字處理法,但張新穎教授直言,『在理解沈從文的所有方式中,從沈從文來理解沈從文是個基礎,就目前而言,這個基礎工作仍然沒有做好』。

    『從沈從文來理解沈從文』雖說是『基礎工作』,卻對研究者有着極高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張新穎教授的角色近乎於剪輯師。如何從五百多萬字、三十二卷本的【沈從文全集】中『剪輯』出意味深長的生命片段,考驗的不僅是對文獻的熟悉程度,更是研究者的個人洞見。

    張新穎教授敏銳地指出,許多讀者認為沈從文的景物描寫清澈透明,很『表面』,缺乏『深度』,但這種看似挑剔的『批評』其實道出了沈從文的『好』。他先從【湘行書簡】選取了這樣一段文字,『我就是個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為現象所傾心的人,我看一切,卻並不把那個社會價值攙加進去,估定我的愛憎……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個藝術家的感情,卻絕不是所謂道德君子的感情』,繼而闡發出『「深度」是「焦點透視」產生的,要產生出「深度」,一定要有「定見」「定位」「定向」「定範圍」,也就是說,一定要把「眼光」所及的東西對象化,用「眼光」去「占有」景物,使景物屈從於「眼光」,以便「攫取」景物而產生出解釋的「深度」。沈從文的「看」,卻不是「占有」式的,他(指沈從文)雖然未必達到莊子所說的「使物自喜」的境界,卻也庶幾近之,因為有意無意間習得了「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的觀物方式』。

    而回溯【邊城】從醞釀到落筆的過程,作者更是將【從文自傳】中的渡筏,【新題記】【水雲】【關於雲南漆器及其他】中民國二十二年在青島遇見的為家人『報廟』的女孩,【湘行散記·老伴】中絨線鋪的女孩子等種種場景調度、連綴在三四頁的篇幅中,還原了【邊城】傳奇背後的一些本事。而這些經驗、記憶、情緒和思想的糾纏正是一位年輕作家的敏感心性的寫照。如此讀者更加理解作品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無奈與悲哀。

    或許,我們可以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沈從文九講】呈現了張新穎教授細心剪輯的九個生命片段,而這九個片段,連綴成作家一生的蒙太奇。將一部學術研究著作與電影畫面類比,似乎有些牽強。但耐人尋味的是,導演侯孝賢和賈樟柯都曾表示,自己的電影受益於沈從文的作品。這樣說來,蒙太奇的類比是有些道理的。【聶隱娘】那些風吹影動的空鏡頭,【小武》裡那些偶然進入鏡頭的路人,和【沈從文九講】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的方法一樣,都是讀者對沈從文的文學傳統的回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