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书海中如何找到那一本 前两天从网上买了本《国富论》,收到一看傻了,光图便宜了,里面译文滞涩难读,看半天不明就里;配了不少花花绿绿的图片,但跟文义两张皮。这书算买砸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靠谱的推荐是多么重要。 在电子化阅读迅速上位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书海了去了。下载一个读书软件,“上穷碧落下黄泉”,什么书都能看到。过去,惠施拉着五车竹简,就能让世人艳羡,而今,随便一部智能手机就能秒杀古时任何一位藏书家。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0万种,任谁花一辈子也看不完。如今这想读书的人,烦恼的不是买不到书——网购便宜又方便,而是不知道应该看什么书。 有人说,不对啊,好多人给推荐呢:在学校,老师推荐——黄冈教辅、四中试题;在家里,父母推荐——哈佛女孩、于丹心得;在单位,领导推荐——赢在执行、输在细节…… 不过,这不是读书,而是查书。很多时候,我们希望有个读过万卷书的长者、朋友,能为我们看什么书指点一二,能先替我们读书,然后推荐看什么,或者不看什么,从而提高我们的读书效率,不至于在一些粗制滥造的书上浪费时间。 这种需求一直存在。过去满足这种需求的人,是搞目录的。 唐代开元年间,食象亭十八学士之一的毋煚参与整理国家藏书,形象地阐述了目录的读书指南效用。他说,没有目录作为指导,读书人就好像孤舟泛海,弱羽飞天,衔石填海,倚杖追日,“不亦劳乎?不亦弊乎?”有了好目录,“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批万函于年祀……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张之洞也说,好的荐书目录,“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惘眩惑”。 传统的荐书方式已落伍,但追求达到的效果仍值得注意。那么,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新荐书模式、以满足社会上的多元化读书需求?需求侧不满足意味着供给侧不给力。很多网上书店,大而化之的分类、并不精审的推介,让人看花眼也无从下手。 但我们看到,也有不少新尝试了。比如有人开设自媒体,做出影响力后定时推荐图书;有的公众号、客户端,站在一定立场精选图书,与用户分享;有的书店另辟蹊径,每周只卖一本书,帮读者实现阅读效用最大化。 这些做法深得“荐书三昧”——通过分类、选择,把某本书好的版本挑选出来,把那些内容芜杂、错字连篇的书剔除出去,作防火墙,当过滤器,不以量胜,唯求质优。如此一来,读者才有收获,才会买账。而这样的做法多了,这个时代才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阅读盛世。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