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書海中如何找到那一本 前兩天從網上買了本【國富論】,收到一看傻了,光圖便宜了,裏面譯文滯澀難讀,看半天不明就裏;配了不少花花綠綠的圖片,但跟文義兩張皮。這書算買砸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靠譜的推薦是多麼重要。 在電子化閱讀迅速上位的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書海了去了。下載一個讀書軟件,『上窮碧落下黃泉』,什麼書都能看到。過去,惠施拉着五車竹簡,就能讓世人艷羨,而今,隨便一部智能手機就能秒殺古時任何一位藏書家。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中國每年出版圖書超過40萬種,任誰花一輩子也看不完。如今這想讀書的人,煩惱的不是買不到書——網購便宜又方便,而是不知道應該看什麼書。 有人說,不對啊,好多人給推薦呢:在學校,老師推薦——黃岡教輔、四中試題;在家裏,父母推薦——哈佛女孩、於丹心得;在單位,領導推薦——贏在執行、輸在細節…… 不過,這不是讀書,而是查書。很多時候,我們希望有個讀過萬卷書的長者、朋友,能為我們看什麼書指點一二,能先替我們讀書,然後推薦看什麼,或者不看什麼,從而提高我們的讀書效率,不至於在一些粗製濫造的書上浪費時間。 這種需求一直存在。過去滿足這種需求的人,是搞目錄的。 唐代開元年間,食象亭十八學士之一的毋煚參與整理國家藏書,形象地闡述了目錄的讀書指南效用。他說,沒有目錄作為指導,讀書人就好像孤舟泛海,弱羽飛天,銜石填海,倚杖追日,『不亦勞乎?不亦弊乎?』有了好目錄,『將使書千帙於掌眸,批萬函於年祀……不見古人之面,而見古人之心』。張之洞也說,好的薦書目錄,『令初學者易買易讀,不致迷惘眩惑』。 傳統的薦書方式已落伍,但追求達到的效果仍值得注意。那麼,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創新薦書模式、以滿足社會上的多元化讀書需求?需求側不滿足意味着供給側不給力。很多網上書店,大而化之的分類、並不精審的推介,讓人看花眼也無從下手。 但我們看到,也有不少新嘗試了。比如有人開設自媒體,做出影響力後定時推薦圖書;有的公眾號、客戶端,站在一定立場精選圖書,與用戶分享;有的書店另闢蹊徑,每周只賣一本書,幫讀者實現閱讀效用最大化。 這些做法深得『薦書三昧』——通過分類、選擇,把某本書好的版本挑選出來,把那些內容蕪雜、錯字連篇的書剔除出去,作防火牆,當過濾器,不以量勝,唯求質優。如此一來,讀者才有收穫,才會買賬。而這樣的做法多了,這個時代才有望成為名副其實的閱讀盛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