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時空對話』——『犍陀羅佛像藝術展』『青州佛像藝術展』開展 展出的青州佛像(上圖)和犍陀羅佛像 新華社記者 孫參攝 一個被譽為世界美術寶典和人類文明精華,另一個被譽為可以改寫中國藝術史的傑作。1月16日,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犍陀羅佛像藝術展』和『青州佛像藝術展』同時開展。沿着絲綢之路,不同歷史時期的佛像如何跨越時空進行『對話』? 佛像藝術始於犍陀羅 進入報恩文化藝術館,記者看到一尊坐佛,高鼻深目,嘴角上揚,神態慈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客座教授丁明夷告訴記者,這尊佛坐像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一般犍陀羅佛造像不足1米高,而這尊結禪定印趺坐的佛陀像高達1.24米。 千百年來,犍陀羅佛像飽經滄桑,歷史厚重。公元前六世紀,古印度地區出現了釋迦牟尼佛,佛陀涅槃後,人類開始出現佛的象徵物崇拜。在此之後,古印度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深受古羅馬文化和中亞文化浸染的佛信徒和藝術家們,打破無佛像崇拜的傳統,創造出既擁有土著文化印痕,又帶有希臘羅馬藝術風尚的犍陀羅佛像,並出現成片佛教建築。但不幸的是,公元460年前後,它們在白匈奴嚈噠人鐵蹄的蹂躪下全部化為廢墟。1849年英國駐印度考古隊在旁遮普地區發掘出犍陀羅佛像,從此,犍陀羅藝術驚艷世界。 本次『犍陀羅佛像藝術展』共展出犍陀羅造像43件,題材內容涉及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及各種佛造像等。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館長王興平指着一尊八分舍利浮雕說:『佛陀火化後形成的舍利,彌足珍貴,古印度地區的很多國家為了爭奪舍利不惜發動戰爭,最後在八個國家的共同商議下,將佛舍利分成了八份,分別供奉於八國。這個精美的浮雕就反映了這個故事。』 精美絕倫的古青州佛像 兩漢之際,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歷經數百年的演變,至魏晉南北朝時獲得長足發展。在中國的東部,以青州為中心,出現了另一種佛教藝術的表現形式——單體佛教造像。王興平告訴記者:『最有代表性的是1996年青州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其數量達400餘尊,時代跨度從北魏晚期至北宋。』 此次『青州佛像藝術展』共展出31件北魏、東魏、北齊三個時期的佛造像,突出反映了中國早期佛像藝術的精湛風貌。記者看到,有的佛像面部雕刻細微、神態端莊;有的飾品遍身、雍容華貴;有的衣紋重疊、飄逸自然……據介紹,更珍貴的是,這批造像絕大多數施有彩繪、貼金,彩繪的顏色有硃砂、寶藍、孔雀綠等天然礦物質顏料,貼金主要在皮膚裸露部分,菩薩、供養人、飛天、火焰紋、龍體等也有部分裝飾件貼金。 『這批窖藏佛教造像是古代青州工匠採用本地的青石材料,對佛像這種外來藝術形式進行再創作的見證,集中而典型地體現了「北朝規制、南朝影響和地方特色雜錯交織」的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文化內涵,極具歷史與藝術價值。』王興平說。 『此次展覽將兩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的佛像展串聯起來,反映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王興平說。 丁明夷認為,此次展覽不僅僅是一般的文物展,更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見證,弘揚了絲路精神。 (南京1月17日電 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朱蕾)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