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考古半世紀】:禾黍割了,該有束禾者 【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楊泓著,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楊泓先生的【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新版,是這本經典讀物繼1996年發行以來的首次重印。新版採用全彩印刷,將舊版中大量文物線圖替換為彩色照片,對文物的呈現更接近真實;配合原文新增了大量配圖,讓文字和圖像的對應更加密切,無疑將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楊泓先生是考古學界名宿,著作頗豐,研究涉及中國漢唐考古學、佛教考古和古代兵器考古等多個領域,亦曾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他是中國美術考古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儘管在中國考古學界,至遲自上世紀50年代起,便將『美術考古』作為考古學研究分類中的一部分,但對其外延和內涵卻仍然缺乏明確的界定。對『美術考古』一詞專門、權威的定義,首次出現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1991年)中。在這裏,『美術考古』被界定為『考古學的分支學科,以田野考古發掘和調查所獲得的美術遺蹟和遺物為研究對象。它從歷史科學的立場出發,依據層位學、類型學等考古學研究方法,結合古代文獻遺蹟傳世的有關遺物,闡明美術的產生、發展過程以及與物質文化發展的聯繫,為人類文化史研究提供準確可靠的實物例證。』而這一詞條的作者即是楊泓先生。 寫作一本美術考古領域的入門讀物,並非易事。這既需要作者有考古學和美術史研究的專業深度,又需要深入淺出、妙趣橫生的文筆——條件無疑是苛刻的,楊泓先生卻是最適合的人選。 從架構上來看,【美術考古半世紀】一書兼顧了學術性和可讀性,作者用娓娓道來的語言,在考古發現中穿針引線,勾連起文物、歷史和古代社會的各個層面。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共五章,分別是【曙光初照——史前美術考古】【銅藝之光——青銅時代美術考古】【鴻鵠高飛——秦漢美術考古】【繼往開來——魏晉南北朝美術考古】以及【盛世新聲——隋唐美術考古】,章節之間以時代為線索,串聯起20世紀以來發現的、自上古迄隋唐的重要考古資料。下編則分為三個不同專題:【俑的世界——中國獨特的明器藝術】【瓷藝春秋——古代瓷器的考古發現】和【家具經緯——古代家具的演變與造型】,最後附石窟寺研究綜述【叩索禪林——中國石窟寺研究四十年】,以此囊括了美術考古研究,尤其是以物質文化為主的幾大重要領域。而為了更全面地兼顧美術考古的主題,在新版中又增添了兩篇作者的新論,即【漫話中國古代雕塑】和【中國古代壁畫略說】作為補充,使全書架構更加豐滿。 通讀上編,各章中,每節的設置都以藝術門類為線索,這突破了考古學主要以材質為依據的分類方式,而與藝術本身的表現手法聯繫更加緊密。而下編則全然不同於上編通史性的寫作方式,更側重學術性和研究性的表述。藝術門類的分類方式清晰明確,卻也有明顯的問題,即在此分類之上,材料之間還存在着更高層次的關聯和自身的發展線索。因此,作者通過專題梳理,彌補了這一缺憾。如在【俑的世界】一章中,作者選取來自『地下世界』的『俑』為個案,探討中國古代墓葬的問題,深入觸及生死觀的層面。俑是古代墓葬中一種特殊的明器,是對於殉人習俗的替代。而早在春秋戰國之際,諸子已就這種形式的存廢有過多次討論。站在藝術表現的角度看,『俑』是對『人』的再現,顯然除了其功能意義外,還具有形式意義。作者從戰國楚俑說起,從始皇陵到漢陽陵兵馬俑這些帝王們莊嚴的地下軍隊,到東漢擊鼓說唱俑這類普通人墓中生動傳神的百戲藝人……俑這個話題,貫穿起被考古發現不斷改寫的古代美術史。 論及本書寫作的初衷,在前言和後記中,作者兩次引用了這樣一句話——『禾黍割了,應該有束禾的人來做他謙卑的任務』。這齣自1908年米海裏司【美術考古一世紀】的序言。1929年,郭沫若將【美術考古一世紀】譯成中文。而1928年,中央研究院在安陽殷墟開始第一次發掘,這是首次由中國學者主導的科學考古,培育了中國第一代考古學者,亦收穫了震動傳統史學研究的各類遺物。『就在這處考古聖地出土的遺物中,含有不少美術品,從此伴隨着科學田野考古發掘的興起,中國美術考古也開始了自己的歷史途程。』【美術考古半世紀】的『半世紀』就是以此為起點的。在【美術考古一世紀】譯者序中,郭沫若還曾感嘆『中國的考古發現,可惜現在還寂寥得很』。他未曾想到的是,半個世紀後,中國考古學獲得了如此長足的發展。楊泓先生的【美術考古半世紀】正是對此的應答。 考古工作者揭開的新材料就像秋收後割下的麥子,金燦燦地鋪散在田野上,束禾人以其獨到的眼光和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他重要的工作。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