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圖書館服務:帶你『泛舟』浩瀚書海 留守兒童在數字圖書館與家人視頻聊天。資料圖片 近日,國家圖書館公佈了一組數據:『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自2011年啟動以來,目前已覆蓋全國40家省級圖書館、479家市級圖書館,服務輻射2900多個縣級圖書館,全國各級圖書館可提供服務的數字資源已超過10000TB,其容量相當於26億冊的圖書或近千萬小時的視頻。 數字圖書館的建設者們深知,面對這個浩瀚無邊的數字『書海』,身處其中的人們,善用之可以泛舟起航,駛向遠方,否則也可能無所適從,迷失方向。近幾年來,在國家圖書館的帶動下,各地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建設、服務都緊貼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更接地氣,更有人情味兒,讓看似冰冷的『書海』變得『暖』起來。 文化溫飽,送書上門 臨近春節,重慶市北碚區復興鎮大樹小學學生張思怡和小夥伴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新年禮物——『蒲公英夢想書屋』入駐他們的學校。書屋裏500冊少兒圖書、兩台電腦和配套的數字圖書資源,讓這些留守兒童能像城裏的孩子一樣,讀到【格林童話】【十萬個為什麼】,也可以通過遠程視頻,向在外打工不能回家過年的父母問一聲平安。兩年裏,重慶圖書館已捐贈了24個『蒲公英夢想書屋』,3萬多名留守兒童因此獲益。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於一體,城鄉、區域差距較大。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保障農民工「文化溫飽」義不容辭。』在重慶圖書館館長任競看來,依靠推廣工程豐富的資源內容、便捷的數碼化傳輸手段,可以不斷催生出類似『蒲公英夢想書屋』這樣的新型服務:購買火車票實名制後,每年春運,該館都會聯合全市各區縣圖書館幫助農民工在網上訂購火車票;農民工就業難,該館就與重慶市扶貧指導中心、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等機構合作,把數字圖書館資源送到農民工職業培訓的課堂。 殘障人士的文化權益同樣需要呵護。在山東省圖書館的盲人數字圖書館,盲文點顯器、擴視軟件、一鍵式智能閱讀機等設備一應俱全。『盲人出門難,上門更難。建在圖書館內的盲人閱覽室,所能輻射的人群一般僅限於本地的部分視障讀者。』山東省圖書館館長馮慶東說,針對盲人讀者的實際情況,該館已在全省建設了數十個『光明之家·視障數字閱覽室』,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已延伸到社區、殘疾人學校、福利工廠。 在廣西靈川縣,縣圖書館將數字資源刻成光盤,每年定期到各鄉鎮免費發放;在上海虹口,區圖書館為菜場的農民工安裝了無線網絡伺服器,通過手機就可以登錄掌上圖書館;在湖北宜昌,社區網格員走進讀者家中,介紹數字圖書館使用經驗……數字圖書館就是這樣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讓普通群眾感受到書的溫度。 遠山近水,親切可人 海量的數字資源,只有進行系統整理,才會顯露出親切可人的模樣。『推廣工程』自實施以來,已有272家公共圖書館參與資源聯合建設,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數字文化資源庫匯聚在這個全國性的資源共建共享平台上,如一座經過精心雕琢的園林,遠山近水,各有千秋。 在牡丹之鄉洛陽,洛陽市圖書館建設的牡丹文獻中心數據庫,無論是歷史上與牡丹有關的歷史人物、詩詞歌賦、風景名勝,還是當代的工藝美術、栽培技術,皆在其中。上線不過三個月,就引來全國牡丹愛好者的關注。 『近年來,雖然有大量的牡丹文獻整理出版,仍難免有滄海遺珠之憾,這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對牡丹文化的深入研究。』洛陽市圖書館特藏部主任張麗鵬說,『我們聯合十多位牡丹文化研究專家,建成了這個信息最為全面的牡丹專題數據庫,目的就是為了給研究者提供便利。』 中部地區特色文獻建設生機勃勃,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數字資源建設則更具風情。打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的『新疆印象之民風民俗資源庫』,一張羊皮卷在屏幕上展開,富有地域風情的樂曲隨之響起,把人們帶進新疆民風民俗的世界;寧夏圖書館將館藏的回族伊斯蘭文獻數碼化,建設了回族暨伊斯蘭教文獻資源數據庫……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魏大威介紹,『十二五』期間,『推廣工程』注重把文化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傾斜,不斷加大針對少數民族語言定製數字資源推送力度,向少數民族地區推送的蒙、維、哈、藏等多種少數民族語言數字資源量近40TB。 曾有人預測,數碼化的到來有可能拉大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間的差距。但通過『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的開展,人們看到,全國各地公共文化資源總量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數字圖書館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圖書館資源開放共享的理念與現代科技發展實現了高度融合。而這個帶着熱度的『書海』,也成為圖書館實現和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縮小社會信息鴻溝使命的生動詮釋。 (記者 杜羽)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