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關學叢書】:關學整體面貌的第一次完整呈現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2-1 18:43| 發佈者: 張啟功| 查看: 2399|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關學叢書】:關學整體面貌的第一次完整呈現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套【關學叢書】,讓人感到震撼,眼睛為之一亮。我選讀了其中一部分,深感這是一套意義重大、規模宏大、質量上乘的學術書籍。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關學 ...

【關學叢書】:關學整體面貌的第一次完整呈現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套【關學叢書】,讓人感到震撼,眼睛為之一亮。我選讀了其中一部分,深感這是一套意義重大、規模宏大、質量上乘的學術書籍。

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關學』是一個非常響亮耀眼的概念。張載開啟的關學,有非常鮮明的學術特色,有比較完整的體系。它不僅是陝西地方的文化財富,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把這個主題的相關文獻集中在一起,加以全面系統整理,同時推出一些列深入研究的論著,不僅對陝西有重大意義,而且對全國有重大意義。

這套書規模也很大,總共有2330萬字的篇幅,全面展現了關學的面貌,顯示了組織者、整理者研究者和出版者的責任感和氣魄胸襟。

從古籍整理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文獻整理部分有1870萬字,佔了較大比例,是這套書的主體部分。現在搞古籍整理,因為大家都講效率,講速度,所以很多書都選擇了比較快的一種整理方式,即影印。而這次【關學文庫】的文獻整理,組織者和承擔者知難而進,選了比較難的、也比較有價值的做法,就是深度整理,有輯,有校,有標點,進行排印。這樣做的工作量往往是影印的數倍甚至十幾倍,花的時間也長得多,要默默苦幹、堅持好多年才能出成果。經過這樣的深度整理,文獻更完整、更豐富、更準確、更清楚,研究者使用起來也更方便,其價值就大大提高了,與簡單的影印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我認為好的古籍整理應該達到三條標準,即全、准、清。對這套書來說,所謂全,就是要對整個關學的相關文獻收集得非常全,包括對每一位思想家本人的文獻也收集得非常全。這套書的古籍整理部分收錄了從宋代到近代29位關學家的著作,大部分是首次整理,第一次完整系統地展現了關學的整體面貌。其中如林樂昌教授整理的【張子全書】,在原有整理本基礎上,『補遺』部分補入了【禮記說】【論語說】【孟子說】三種佚著,還將目前能收集到的張載傳記、著述序跋、書目提要等共43種,輯為3個『附錄』,成為目前為止收錄張載著作和相關資料最齊全、最可靠的一個版本。

第二個是准。古籍整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或曰原則就是准。全,主要是目錄學和輯佚學的問題。准,主要是版本學、校勘學的問題。要做到准,前提是精選底本和校本。要精選底本和校本,首先就要對版本的源流進行考證,要選准底本,精選校本,然後進行認真的校對。【關學史文獻輯校】的校勘做得非常好,每一種文獻前都有整理者所作的詳細的『點校說明』,對每本書的版本源流進行了梳理,作了比較,選擇了最好的版本作為底本,選擇了比較有價值的版本作為校本。然後在具體的校勘過程中,綜合運用了本校、對校、他校、理校等幾種方式。

然後是清。一種古籍整理,文獻收集很全了,校勘標點也很認真,但如果點校者沒有把文獻的內在框架結構理清楚,排列順序、整理體例等處理不當,就會使這個書看起來頭緒紛亂,使用不便。除了有些是因為整理者水平有問題處理不當外,現在還有一種情況,即文獻篇幅較大,由幾個人分別整理,為了各自的方便,或為了分別計算成果,把一部書分割成幾個部分,沒有將它整理成一個完善的整體。為了今人的微末利益,不顧古籍本身的完整性。在這一點上,我覺得【關學史文獻輯校】這本書也處理得非常好。因為原來有的刻本是把馮從吾的【關學編】和其他的書放一起的。現在把它們剝離,【關學編】是【關學編】,然後是幾種續編,然後是幾種學案,然後把它們相關的序言放在後面,這樣條理就非常清楚,展現了關學史研究的發展脈絡。

關於張載學說及整個關學的特徵和價值,已經有很多學者作了大量研究,這套書中收入的相關研究成果,又將這方面的探討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我覺得,張載學說及整個關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特徵,就是繼承孔孟學術以至整個中國傳統學術的一個優良傳統,特別重視人的生存和發展,關注現實世界人的生活,蘊涵着豐富、深刻、偉大的人文理想。大家都知道張載【西銘】中的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一種何等的胸懷和氣魄。【西銘】中還有段很有名的話:『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胞也;物,吾與也。』後人把這段話提煉為一個核心概念——『民胞物與』,意思是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同胞,天地之物都是與我相互依存的對象和夥伴。在一千多年以前,張載就提出了這樣一種人類共同體的理想,這是一種多麼具有超前性的思想。張載的這些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的一種高尚遠大的人文理想,是每個人以至整個世界上所有的人應該永遠追求的終極目標,所以王夫之在【張子正蒙注序論】中稱張載:『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聖人復起,未有能易者也。』

我們現在致力於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包括很多方面,如政治理想、社會理想、人文理想等,其中人文理想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我們現在比較看重的是政治理想,比如說民主、法制等等;社會理想,比方說富裕、小康社會、中等收入、GDP等等,而人文理想好像還不太受重視。這表明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但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還比較膚淺。西方有它的人文理想,比如說民主、平等、博愛、自由等等。他們比較自豪甚至引以為傲,我們也很嚮往甚至崇拜。其實我們中國也有自己的人文理想,孔子講的仁、禮、道、義等,張載講的四句話,還有『民胞物與』等等,就是中國古代最高層次的人文理想。中國古代人當然有平常的日常生活,但是也有真正精神的追求。他們的精神追去是什麼,精神支撐是什麼?我覺得就是孔子、張載所倡導的這些理想和原則。中國古代人在這些價值觀上達到了共識,因此不存在價值觀的混亂、恐慌、缺失。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靠這些理想和原則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義,得到了維持社會正常發展的原則和標準。對最高統治者和各種當權者來說,這些基本的價值觀也是一種制約,因為中國古代的政治權力是不大受制約的,不像西方的政治權力要受教會、商會等的制約。在中國古代,能對政治權力予以一定製約的,就是這種社會共同的價值觀。你作為皇帝,作為權貴,再怎麼了不起,你也不能違背這些根本的道義,否則你就是無道,就要遭受懲罰。

我前幾年寫過一篇小文章指出,我們過去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拼盤式的,比方說以什麼為指導,吸收什麼東西,借鑑什麼東西等等。我的意思是,構建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不能像組裝機器一樣,人為地拼接組合,全盤移植也不接地氣,不能生根開花。構建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基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建設中國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資源之一,而是它的基礎。它與建設中國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不是主流與支流的關係,而是主流的上游和下游的關係。現在中央的提法是『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街上到處掛的標語都是這樣寫的。這標誌着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的認識,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律的認識,又邁進了重要一步,我為此感到非常欣慰。在這個環境下,推出【關學文庫】這套書,對我們構建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本文是作者在【關學叢書】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發表時有刪節)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