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雜談:『布鞋院士』想念你! ■人們緬懷、敬重『布鞋院士』李小文,除了欣賞其率真、自然的個性之外,更重要的恐怕是景仰其所展現的超脫於世俗功利、自在自覺的求真求知境界 1月10日是『布鞋院士』李小文辭世一周年祭日,許多網友自發在科學網上刊文追憶、緬懷。去年的追悼會上,師友、學生之外,不少素不相識的敬慕者也前往送行,悼念人群蜿蜒300多米。 多數人知道李小文,源於他一張光腳穿布鞋作報告的照片——『布鞋院士』因此得名,並意外『走紅』。布鞋之外,人們體會到李小文的『牛氣』、痴氣、俠氣:他是我國遙感領域的學術泰斗,提出過開拓性的理論;他不修邊幅,曾因『衣冠不整』被保安攔在校門之外;他不拘小節,用打賭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李小文特立獨行、謙和低調的作風,被網友比作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直率的性格和嚴謹的治學要求,在他身上能和諧統一,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對科學純粹、自覺的追求。接受媒體採訪,李小文談及自己金錢觀時曾說:錢的作用本質上是『非線性和非單調性』的。我只要有口二鍋頭喝,自我感覺就能特別良好。這並非嗜酒者講出的醉話,而是有清醒價值支撐的認識。李小文隨性卻不懶散,追求簡單又極其認真,他的人生建立在對科學、對知識的自覺探求上。 李小文超然物外的氣質,讓人聯想到科學史上那些執着於科學而忘我、我行我素甚至顯得怪異的科學家。究其根本,他們都有純粹的精神追求,感興趣的是知識本身。這些人通常有鮮明的個性,沉迷於探求真相、追求真理,而較少功利目的。這種傳統,是推動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動力。由此看來,李小文表面放達的性情,實則和自覺的科學追求一脈相通,『布鞋院士』與嚴謹的科學態度並不『分裂』。 李小文這位『掃地僧』『布鞋院士』,向世人展示了科學家的另類形象,讓世人發現了別樣的人生追求和價值。他以獨特的逍遙俠氣,完成了自己的科學使命,樹立了可貴的精神標杆。當然,李小文不可複製,人們也沒必要在言行上效仿。畢竟,穿不穿布鞋,並非是衡量一位科學家水平的標準;嗜酒嗜茶還是嗜咖啡,和學術高低沒有直接關係;追求生活品質,也不是科學的敵人。對科研人員尤其是有志於畢生獻身學術的人們而言,李小文宣示了保持人格獨立、學術自覺、精神自由的意義和可能性。『布鞋院士』正是憑藉其超脫於世俗功利、自在自覺的求知境界,贏得了世人的尊重。這種精神,可能正是這個時代稀缺的品質。 人們對李小文『掃地僧』氣質的緬懷、推崇,其實也是對時下知識界『精緻的利己主義』的厭棄,對回歸本真的期待。如今,包括極少數院士在內的部分科研人員,不是把心思用在科研上,而是熱衷於裝大牌、編故事、爭項目、求獎勵、當院士、做院長,甚至不惜學術造假、包裝成果、經營關係,把金錢和權力當作追求的最高目標,敗壞了學術空氣、損害了科學家形象。難怪談及李小文時,仰慕者容易將其形象傳奇化、理想化——人們實在是太渴望『掃地僧』和『布鞋院士』了! 李小文的特立獨行,被有些網友比作陶淵明等魏晉名士。這說明,李小文讓人們聯想到我國傳統知識分子追求本真、超凡脫俗的一面。李小文身上所展示出來的崇真尚實,雖然和現代語境下的科學精神有所區別,但其中也有相通之處。若能挖掘這份傳統文化中的有益價值,讓求真求知求實而不是追名逐利、虛與委蛇,內化為當下科研人員的自覺追求,對我國的科學昌明、學術繁榮將大有裨益。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