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國際儒學論壇——威尼斯、布加勒斯特學術會議』發言摘要 ... ...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2-1 17:39|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2354| 評論: 13|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國際儒學論壇——威尼斯、布加勒斯特學術會議』發言摘要去年秋,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意大利威尼斯大學、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分別舉辦了『國際儒學論壇——威尼斯會議』『國際儒學論壇——布加 ...

『國際儒學論壇——威尼斯、布加勒斯特學術會議』發言摘要

去年秋,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意大利威尼斯大學、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分別舉辦了『國際儒學論壇——威尼斯會議』『國際儒學論壇——布加勒斯特會議』。來自中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德國、法國、斯洛文尼亞、美國、印度、新加坡等國家的近50位學者,圍繞歷史上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及其影響,儒學的基本特徵、獨特智慧和當代價值,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應該遵循的原則和規律進行了研討。

丁超(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的接觸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歐亞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成為彼此之間最早的信息傳遞者。13世紀是中歐文明交往走向深入的重要時期,這期間出現了三件在東西方交流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事:一是蒙古帝國的軍事遠征;二是波蘭人本尼迪克特和意大利方濟各會士柏朗嘉賓出使蒙古,到達東方;三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元朝。

顏炳罡(山東大學教授):明朝中葉以後,羅明堅、利瑪竇、殷鐸澤、艾儒略、南懷仁、白晉等一大批歐洲耶穌會士來到中國學習漢語並研究儒學典籍,將不少儒家典籍介紹到歐洲去,並在歐洲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歷史學家朱謙之曾指出:『百科全書派在法國風動一時,其思想來源則在中國,這一點很少人注意到』,『百科全書派崇拜理性,……實際這樣的理性正是在華耶穌會士們所說的「理」之變形,是從中國來的』。

耿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儒學文化在17—18世紀大規模地傳往歐洲以後,對歐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產生了顯著影響。在當時的法國,以法文出版的中國歷史文化論着甚多,許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培爾、馬勒伯朗士、拉莫特·勒瓦耶、伏爾泰、孟德斯鳩、費奈倫、魁奈、尼古拉·弗雷烈、狄德羅等,都不同程度地受過儒學等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

王殿卿(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名譽所長):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在他的札記中曾這樣評價『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集道德教誡之大成』,『着眼於個人、家庭及整個國家的道德行為,在人類理性的光芒下對人們的道德活動加以指導和規範的偉大著作』。

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利瑪竇對孔子有着客觀、積極的評價。他說:『中國哲學家中最有名的一位叫孔子。這位博學的偉大人物誕生於基督紀元前551年,享年70餘歲,他既以著作和授徒也以自己的身教來激勵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節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斷言他遠比世界各國過去所有被認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為神聖。的確,如果我們批判地研究他那些被載入史冊中的言行,我們就不得不承認他可以與其他哲學家相媲美,而且還超過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利瑪竇對孔子的這種評價,也影響和感染了西方學術界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歌德認為,儒家思想充滿了『教育、倫理和哲學內容』;萊布尼茨曾這樣表示:『鑑於我們道德急劇衰敗的現實』,『假使推舉一位智者來裁定哪個民族最傑出』,『那麼他將會把「金蘋果」交給中國人』。

史華羅(意大利羅馬大學教授):在啟蒙思想家眼中,當時的中國是一個以倫理道德為基礎的國度。那裏沒有像歐洲那樣會影響政治和人們日常生活的神學統治,沒有發生在歐洲中世紀史上的長期的宗教狂熱,而是另一番令歐洲人感到新穎的景象:在倫理道德體系的約束下人與人相互尊重、關係和睦,科舉考試制度允許以不拘泥於家庭出身的方式對國家公務人員進行選拔,政治體制注意效率和自由相結合,社會秩序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很明顯,孔子、儒學和中國的形象儼然已經成為一面令當時的歐洲人借鑑學習和反思自身的鏡子。

時至今天,歐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影子。

蘇麗(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物質財富的積累,同時也帶來了社會道德狀況下滑、利益衝突加劇、環境污染日甚等問題。儒家思想可以為化解這些問題提供有力的思想工具。

比如,『天下大同』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社會的目標。倡導這樣的思想,是要讓人們認識到世界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大家庭,人們應該修養自己,安濟別人,大家為了天下的共同利益去做事去生活。

又比如,儒學中的『義利協調、以義為先』思想。它認為,追求利益不應成為商品生產的唯一動機,還應考慮到道德和正義。對於社會秩序而言,相比於追求個人利益,道德和正義更為關鍵。

再比如,儒學中的『德法並重、以德為先』思想。它強調,遵守道德規範要優於和重於法治刑罰。認為讓人們因為害怕受法律懲罰而守法並不是長久之計,而讓人們自願守法才是最佳選擇;『法』往往聚焦於懲罰上,而『德』重點在防患於未然。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從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演變來看,調解和仲裁往往是處理爭端的首要方式,人們不會動輒就進行法律訴訟。

在印度和西方國家,多黨輪流執政的制度似乎落後了,而基於中國自身的政治和文化歷史背景下建立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運行良好。這需要我們做出比較和反思。我相信儒家價值觀將繼續對中國、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產生持久影響。

維珊(羅馬尼亞漢學家):西方文化正危機重重。要化解危機,需從儒學和中國文化中尋找辦法。在世界未來的文化格局中,儒學和中國文化必將佔有重要的位置。必須吸收儒學和中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可供借鑑的價值。

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並舉的,其中儒家思想是主導,佛、道兩家思想是輔助。中國文化之所以形成這樣的一主多元格局,從根本上講是與儒家思想重視現世生活的價值取向相聯繫的。現世生活中人們的精神需求多種多樣,並非一元文化所能滿足的,因此,各種不同層次、類型的文化都應各有其位置與作用。相反,如果像西方價值觀那樣,把人們的價值取向集中到對來世的救贖上,那麼對唯一的『上帝』的虔誠信仰就會產生排他性,就可能將其他文化視為異端。如果這種排他性受到政治、經濟利益的挑動,就可能引發這樣或那樣的社會衝突甚至戰爭。

李焯然(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外來文化也不斷地傳入中國,並先後在中國傳播。最早傳入中國的外來文化是公元1世紀前後傳入的以佛教為主要標誌的印度文化,其次是公元7世紀中葉以後逐漸從西亞地區傳入的伊斯蘭文化,再有就是13世紀中葉以後隨着西方傳教士的東來帶來了西方文化,到了近代主要是隨着『西學東漸』的熱潮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而形成了西方文化傳入的高潮,馬克思主義也同時傳入中國。

有些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就像一口『醬缸』,任何外來文化到了中國都要被『醬』住,都要被『中國化』。這樣的評價是符合事實的。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都會經過相互認識、了解、吸收、融合、轉化的過程,其間也難免會發生某些排斥、衝突的插曲。儒學文化是開放和包容的,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和消化能力。但是,一種文化要吸收和融合另一種外來文化,不會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黎錦熙曾經以吃飯來比喻中國歷史上消化、融合佛教文化的歷程,他說:『這餐飯整整吃了千年。』

羅亞娜(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教授):在當今世界,不管大家談論的是氣候變化、大氣污染、核擴散、疾病、犯罪、恐怖主義,還是能源與水資源的短缺以及貧困、買賣人口、基因操縱等,有一個事實是不能忽視的:我們作為一個人類大家庭所面臨的這些問題,依靠單個國家、單一文化的力量是無法得到解決的。

西方社會的價值觀是以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基礎的,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卻更多受到家庭集體和社會集體主義的影響。

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也就是說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離開其他人、其他國家而單獨存在,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是一座孤島。這種『以德為鄰』的思想可以為今天我們處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關係提供重要借鑑。它是一道有力的光,透過複雜的歷史迷宮為我們照亮通向人與人和睦相處、國與國和平共存、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路。

成中英(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儒家政治思想也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在中國歷史上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十分注意吸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中有關努力實現社會穩定的見解、方法和措施,以避免和消除影響社會穩定的矛盾和衝突。儒家政治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關心人民疾苦、重視當政者的個人自我修養,其總體目標是人們和睦相處、世界和平發展以及社會長治久安。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可以而且應該為將世界變成一個互助共榮的命運共同體而奮鬥。在這方面,儒家政治思想可以為今天世界各國的治國理政和發展相互關係提供借鑑。

張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以儒學為主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撐,也可以為別的國家的價值觀建設提供借鑑。

比如,儒家思想主張的『忠恕之道』,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基本原則。當雙方存在着利益衝突時,只要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那麼,經濟活動中就可以多一份誠實、少一份欺詐,市場交易中就可以多一些安全、少一些犯罪,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就會增加關愛而減少摩擦,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就會健康得多,大家所能獲得的總體利益也就會更多。

魯博安(羅馬尼亞文化中心中國部主任):在聯繫越來越緊密的當今世界上,讀過孔子著作的知識分子已越來越多。在20世紀美國的一位知識分子列出的100位曾經深刻影響人類歷史的重要人物中,孔子位居第五。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政治和文化範圍內,而且也體現在人們生活的行為和觀念中。凡是讀過儒家典籍和吸收了儒家思想的人,無論他生活在哪個國家和地區,都在促進自己思想智慧的豐富和發展。

孔子是古代世界上充滿智慧的幾位聖賢之一。他倡導『仁愛』和『仁政』,探究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追求建立一個有利於所有人的世界。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不僅影響了東亞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過去和現在,也會影響到未來。

安樂哲(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田辰山(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面對正向人類襲來的當代各種危機,我們需要一場思想和價值觀的革命,以毅然決然的態度,擺脫過去那種重視個體而忽視集體的思想觀念和做事方式。

『獨立個體』概念作為西方道德理念的思想基礎,至少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它或多或少地為自由放任的全球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道德基礎』,造成美國、歐洲和其他一些地區的國家出現了大批極端地奉行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資本家,他們憑着『行使個人權利』的說辭,為個人『毫無限制的自由』,為富者更富、貧者更貧進行辯護,而不惜妨礙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嚴重地損害了社會正義。在今天的世界上,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已經行不通了,它們已變得有害而無益,國際社會不應再留戀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

相比之下,儒學和中國文化的思想資源可以成為一種選擇。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一個突出特點,是強調個人與集體的辯證關係,重視集體的作用。儒家思想認為,事物是相互聯繫的,人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集體和社會的一分子,同集體和社會中的其他人有着密切的聯繫,人在家庭、集體和社會中具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這些身份和角色決定了一個人必須在行使個人權利的同時還要盡到對家庭、集體和社會的義務與職責。這些觀點顯然與西方價值觀信奉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所強調的所謂『理性』『自決』『自立』『自私』等,是截然不同的。

目前,中國正在快速的發展之中。它的發展壯大已經引起了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一系列變化。相信隨着中國的發展及其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在世界文化秩序的變革和重建中,儒學和中國文化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它恰恰是應對當今世界遇到的諸多問題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資源。當然,儒學工作者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現在,貝多芬的音樂不只是德國人愛聽,因為貝多芬的音樂已經走向世界被人們所普遍認可。然而,儒學尚未完全走出『唐人街』和『華人圈』,它對於西方國家的人們來說,似乎仍是一種遙遠相隔的奇異文化。

顏炳罡:儒學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與時俱進,『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等等,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近代以來,面對西方科學、民主、自由等文化衝擊與挑戰,儒學開始了自我調整、尋求自我突破的歷史過程。當今,中國的社會經濟正在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物質上的富有與充裕,應該轉化為精神上的富有與高尚。古人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如何引導人們過一種理性、高雅、有品位的精神生活,是當代儒學研究者和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魯博安:世界不同文明的對話是非常必要的。對話的目的就是鼓勵不同文明從孤立、封閉、自大的意識中走出來,轉向樂於向其他文明提供自己所特有的、於人類有用的東西,同時也樂於接受和學習其他文明的優點、長處,以利共同提高。

怎麼樣實現對話呢?最為關鍵的有三點:一是尊重每一種文明的平等地位;二是承認文化的多樣性;三是堅持自願的原則。開展任何形式的對話都應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自願的信息交流與切磋。只有這樣,對話才可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需要從儒家思想中汲取營養。儒家思想倡導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鄰』『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等理念,承認所有國家和種族的平等地位和各自特點,鼓勵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和睦相處,值得生活在戰亂、衝突不斷的當今世界的人們反省和思考。

王殿卿:一種外來文化,若想在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生存下來,必須首先克除『水土不服』的問題。實踐表明,在中國這塊具有幾千年文明的土地上,任何外來文化,不與儒家文化對話、交流、互鑒,將難以生存與發展。同理,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不與當地的主體文化對話、交流、互鑒,同樣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堅持文化自信、自立,是任何一種文化得以長期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只有堅持文化自信、自立,才有資格與其他文化對話,否則就會失去對話資格。當然,文化自信、自立也要有度,若超過了界限,就會異化為文化霸權,就會帶來衝突。

蘇麗:不同文化交流和對話是很重要的,通過文化交流和對話,不同文化之間能夠相互學習並不斷豐富、提高。但是,一種文化在向其他文化學習過程中,要堅持自己的本色,不能迷失了自己。東方文化在學習西方文化的積極成果時,也要注意對西方文化中的東西加以鑑別,採取有揚有棄的科學態度。

李存山: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只有某一種所謂普世主義的文明,不可能幻想使其他文明都歸化於一種文明。世界需要建立和而不同的全球倫理,它是建立在不同文明的對話、交流、互鑒並求同存異的基礎上的,它的首條規則應該是儒家思想一直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炳罡:『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這是儒家文化的一條基本理念。『並行不悖』是前提,『和而不同』是方法,『保合太和』是目標。『並行不悖』是說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等世界不同文化在世界上共同存在,但不相互妨害;『和而不同』是說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等相互尊重,各自保持自身獨立性而和諧相處;『保合太和』是說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等相互學習、相互借鑑,不斷完善自己,實現人類文化的共同繁榮和進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