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愛發牢騷的孟浩然和柳永 晚生幾百年會是什麼下場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2-25 16:37| 發布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961|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孟浩然(資料圖)孟浩然和柳永分別是唐、宋朝的大文豪。這兩人因為詩詞中發牢騷惹得皇帝不高興,因此終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兩人在中國古代幾乎可作為懷才不遇的代名詞。可在兩千多年的皇權社會裡,他們生活的時代是唐 ...

孟浩然(資料圖)

孟浩然和柳永分別是唐、宋朝的大文豪。這兩人因為詩詞中發牢騷惹得皇帝不高興,因此終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兩人在中國古代幾乎可作為懷才不遇的代名詞。

可在兩千多年的皇權社會裡,他們生活的時代是唐和宋,算是幸運的,發牢騷的無非影響仕途,如果他們活在明、清兩代會怎樣?

先看孟浩然得罪唐玄宗的故事。

孟浩然是襄陽人,早年即有詩名。他與李白都是門第不高的南方人,兩人有惺惺相惜之感,李白稱讚他,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在詩壇上他與王維齊名,然而卻沒有王維那樣的家世,王維可以通過向公主遞行卷、走後門而及第,這位孟夫子呢,在故鄉鹿門山隱居數十年。可那時候天下太平,太平盛世最不缺的是做官的,你一個小地方的詩人,就算有名氣,朝廷也不會專門請你做官呀。開元十五年(727年),38歲的孟浩然他在朋友的勸說下,終於去了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沒考上。要知道進士試是全國範圍內選拔英才,是難度最大的考試。第一次參加考試落第再正常不過了。

不死心的孟浩然仍然留在長安,希望通過別的門路來走捷徑進入官場。在長安他與已在官場混了多年的王維結成莫逆,通過王維的介紹認識了長安官場的一些牛人,史載名動公卿,一座傾服。右丞相、集賢院學士張說也十分欣賞孟浩然的才華,有一次帶孟浩然進了內署(朝廷辦公的重地),正碰上唐玄宗進來找張說,孟浩然來不及迴避,躲到床下。張說當然不敢向皇帝隱瞞房內藏有閒雜人員,把他叫出來面聖。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呀,一經介紹,唐玄宗也聽說過孟浩然的詩名,就讓他隨便朗誦一首自己寫的詩。

倒霉的孟浩然大概在故鄉呆的時間太長,竟然沒有絲毫政治敏感性,口誦了他的得意之作【歲暮歸南山】,前四句是: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太不講政治了,竟然說自己是不才(實乃有才的意思)被皇帝拋棄了,這不是諷刺皇帝有眼無珠麼?玄宗生氣了,說了句: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從玄宗這句話來看,他還真是脾氣好,就是嘛,科舉考試的大門向天下士子敞開,哪有名人考一次就必須及第的規矩?憑什麼就說明主棄?玄宗奈何誣我之說,可見其抱屈的心態。

後來,孟浩然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恃才傲物。當時的襄陽太守韓朝宗,以知人而聞名於世,崔宗之、嚴武和蔣沇都曾是他舉薦的。自己管轄的地區有這樣一位知名文豪,當地方官的臉上自然有光彩。他準備向朝廷推薦孟浩然,以特殊人才之類的政策直接授官,不必經過公務員考試。韓朝宗已經約好孟浩然一起進京,可出發那天,孟浩然和一幫子舊友正在喝酒,痛快得很。有人提醒他別忘了和韓朝宗的約會,他很牛地說了句:業已飲矣,身行樂耳,遑恤其它!韓朝宗當然很生氣,哪還會舉薦這位喝酒可以忘掉一切的大爺。

可以說,孟浩然不才明主棄的命運是自己選擇的,怨不得別人。

和孟浩然相比,柳永所發的牢騷就更加顯得矯情了。

柳永年少成名,其詞天下傳唱。但會寫流行歌曲的人未必就善於考試,柳永連續三次進汴京赴禮部試落第,這也很正常。考試需要才華,也要運氣,比如他第三次考試落第,而同時參加考試的長兄柳三復卻進士及第。

考不中,要麼下次再考,要麼斷了仕途之心,專心搞創作。可文人之矯情,往往心口不一,心中不忘仕途,嘴裡說不在乎。柳永寫了首詞【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當然,文學創作中,裝逼可以說是一種常用的修辭,但柳永這首詞通篇裝逼,而且裝過分了。上闋吹牛說,我雖然考不上進士,但作為才子詞人,是白衣卿相。下闋則渲染自己的不在乎的心態,意思是說我活得比你們那些考上進士做大官的人還要風流快活,中進士做官只是浮名。

如果這首詞放在今天微博上,肯定有無數網友跟帖說:你要是真牛逼,那就別去了考進士求官麼?可是柳永做不到,天聖二年(1024年)他又參加了第四次進士考試,那年是宋仁宗趙禎登基的第三年。宋仁宗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好皇帝。宋代皇帝幾乎都是文藝范,他讀過柳永的那首【鶴沖天】,而且印象深刻大概主要是太裝逼了。本來主考官這次已經錄取了柳永,但照例將擬錄取的考生名單和試卷呈皇帝最後批准,仁宗一看柳永的卷子,想起了當年他的裝逼,於是御筆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那一年他才是個15歲的少年,這句批示無非類似微博上翻出某人的舊帖子打臉。但皇帝這一打臉,柳永又名落孫山了。

但宋仁宗不愧為仁,只是對裝逼犯柳永稍示薄懲,並沒有真的把他列入黑名單。景祐元年(1034年),25歲的仁宗親政,特開恩科。是年春闈,柳永與其兄柳三接同登進士榜,授睦州團練推官。一門三兄弟成了進士,大宋待柳家真是不薄。

如果孟浩然、柳永生在明朝或者是清朝。我想只有兩種可能:

一是根本不會也不敢發那樣譏諷皇帝不識才的牢騷。蒲松齡一輩子連個舉人都沒有考上,直到72歲那年才補貢生。魏源的才華沒得說吧?參加數次會試都落第,51歲那年才考取進士。他們能埋怨大清皇帝麼?魏源的好友龔自珍出自錢塘名門,以狂著稱,也是多次會試落第,直到37歲那年考取進士。他也只敢用祭神的青詞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來暗諷當道。

二是他們如果詩詞中發孟浩然或柳永那樣的牢騷,被皇帝知道了,即便不懲罰他,也會被打入另冊,一輩子別想再走科舉那條路上。

如果歷史可以穿越,孟浩然和柳永在明朝和清朝再活過來,恐怕會為自己當年的遭遇感到慶幸。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