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古村落消防隱患四起 專家呼籲提高保護意識(圖)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2-26 07:05| 發佈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794|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大火後淪為廢墟的村莊。房屋被裸露的電線纏繞。2月20日下午,貴州劍河縣溫泉村苗寨起火,連接成片的木質吊腳樓被引燃,共燒毀房屋60棟,受災群眾達120人。村民反映稱,當地政府為靚化房屋在外牆塗刷的油漆助燃,且村 ...

大火後淪為廢墟的村莊。

房屋被裸露的電線纏繞。

2月20日下午,貴州劍河縣溫泉村苗寨起火,連接成片的木質吊腳樓被引燃,共燒毀房屋60棟,受災群眾達120人。村民反映稱,當地政府為靚化房屋在外牆塗刷的油漆助燃,且村裏的消防栓內無水。當地政府稱,家用電器數量激增,村民消防安全意識薄弱,致使當地消防隱患難以完全排除,現正考慮使用阻燃材料對吊腳樓進行防火處理。

吊腳樓遭電線纏繞

邰昌和將放過血的鴨子扔到院子裏,從廚房拎出煤氣罐點燃,用噴出的火苗烘烤鴨子,空氣中瀰漫着鴨毛燃燒的焦香。一旁的弟弟來不及將煙頭熄滅扔在地上,就跑去幫邰昌和給鴨子退毛。按照當地的風俗,鴨子在水中生活,火災後殺鴨子能消火,避免火災發生。2月20日發生的大火焚毀了溫泉村近半個村莊,雖然自己的房子得以倖存,邰昌和依然感到後怕,房子都是木頭蓋的,火燒起來攔都攔不住,他也堅持殺只活鴨好能免除火患。

溫泉村距離溫泉只有4公裏,當地政府為開發旅遊資源,在該地區成立了溫泉旅遊區,溫泉村正位於景區入口。邰昌和是村子裏的建築工,為村民蓋了15年的房子。傳統的吊腳樓全部是木質結構,老人都習慣在傳統的吊腳樓裏生活。每天吃過飯,一家人在火盆裏生一堆爐火,一人搬一個木凳圍在火爐邊取暖、嘮家常,這是很多村民冬天裏生活的常態。

在邰昌和看來,用木料搭建吊腳樓吸潮,一直是當地蓋房子的傳統方式。但隨着木料減少,蓋木質吊腳樓的價格已高於水泥房每平方米100多元,一棟吊腳樓蓋起來要多投入近兩萬元,所以很多村民蓋新房都在一樓用水泥磚砌牆。為使當地看起來像一個傳統吊腳樓聚集的古村落,當地政府投資對溫泉村進行了靚化,在所有水泥房外牆上塗刷了一層原木色油漆,使吊腳樓整棟像是用木材蓋起來的。油漆在房屋起火後助燃,這一工程因此在火災後飽受村民的詬病。

邰昌和介紹,隨着近幾年生活水平提高,他家裏也安裝了電視、電磁爐和電冰箱等常用電器,像城裏人一樣,只是四五根電線裸露着纏繞在走廊上方,顯得有些亂。60多歲的村民歐陽光迅介紹,除了一些老人習慣用土灶做飯,很多村民都已開始使用電磁爐,有一半村民開始使用電冰箱。歐陽光迅家的7口人,幾乎每月要用掉一百四五十度電。電器增加了,電線也就多了,每家都把稻穀儲存在屋子裏,常會有老鼠咬斷電線外的膠皮,導致電線漏電。

但在很多村民看來,家用電器的增加並不是發生大面積火災的主因。歐陽光迅稱,十幾年前,村裏還有許多空地,房與房之間還有一些距離。但幾乎每家都有兩三個孩子,孩子長大後,在原有的地基上加蓋新房,村裏越來越擁擠,幾乎一家的房檐搭着另一家的房檐,且幾乎所有屋頂都是由木頭搭建,一旦起火,火勢很容易蔓延。

溫泉村的村民並不是沒有意識到火災存在的隱患。村內有個被稱為龍潭的水池,被村民奉為不容侵犯的地方。龍潭從未出現過乾涸的情況,應該是先人們建村子時就設好的消防池。歐陽光迅介紹,除了這歷來就有的水池,村裏在五六年前還設置了四五個消防栓,並安排一名村民專職負責消防栓的維護。原以為起火能用消防栓滅火,但這次起火時,消防栓裏竟然沒水。這令歐陽光迅和很多村民感到失望,認為村裏的消防設施都形同虛設。

復建景區遊客寥寥

與溫泉村相比,鎮遠縣報京鄉大寨兩年前發生的火災似乎更加嚴重。報京鄉大寨是全國最大的北侗大寨,已有300多年歷史,也曾是全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三月三播種節是大寨侗族人最隆重的節日,被貴州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許多遊客慕名到此遊玩。

2014年1月25日,大寨發生火災,火勢籠罩了整個村莊。發生火災時,村民邰土岩正洗腳準備睡覺,我聽到有人喊救火,出門一看,整個天空都紅了,很多人拎着水桶救火,但因火勢太大,整個寨子都燒了。火災共燒毀100多棟房屋,造成1180餘人受災。火災發生後,當地政府為受災村民發了帳篷等物資進行安置,並在原地進行復建,將原有的侗族木質吊腳樓翻蓋成全新的磚瓦房。

2015年春節前,大寨的復建工作完成,村民住進了新蓋的磚瓦房。樓房間距增加,村裏街道擴寬。近日,記者到大寨回訪時發現,街道兩邊的店鋪都大門緊鎖,只有兩家銀飾店和兩個小型便利店開門營業。整個街道空空落落,見不到一個遊客,只有一群孩子在街道上嬉戲玩耍。

據銀飾店老闆李綸介紹,他的銀飾店經營了10年,三月三是當地最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居民到銀飾店買首飾。大火發生時,李綸還在店內休息,眼看着火苗燒過來,20多萬元的銀器被燒毀在大火裏。李綸60多歲了,兩個女兒已經出嫁,小兒子還在貴陽讀大學。大火後,李綸在街道邊重新開了家銀飾店。大火發生前,有很多遊客到大寨遊玩,他的店鋪每天流水可達兩三千元。重建的新村子雖然乾淨,但都被改成磚瓦房,失去原有木質吊腳樓的韻味,很多遊客不願再來。

邰土岩住在村子的另一邊。入村的道路在去年5月發生塌方堵路後,遲遲沒人清理,只能容一輛摩托車通過,反正沒遊客走這條路。大火已過去兩年,邰土岩還能夢到房子的樣子。他從15歲結婚開始,就在廣州打工做水泥板。婚後,妻子和他一起到外地打工,攢了十幾年的錢。為蓋一棟自己的房子,邰土岩花10萬元在村裏買了190平方米地基,借親友6萬元蓋了一棟吊腳樓,木料全是從外面拉進來的,還在房子外牆刷了一層油漆,看起來特別漂亮。寨子起火時,邰土岩的新房剛蓋好兩個月。邰土岩帶三個孩子和妻子在帳篷裏住了一年,每逢下大雨,帳篷裏的積水都能沒過腳脖子。磚瓦房住着潮,但心裏踏實,不怕起火了。經歷了一次火燒村寨,邰土岩的妻子每次提起火災,都能想起大火連天的場景。

在邰土岩看來,大寨起火是一個完全能避免的悲劇。大寨村一直設有消防栓,並派專人看管。大火燒起村寨的一星期前,村裏有一堆牛草被燒着,村民試圖打開消防栓滅火時發現,消防池內有水,可消防栓無法抽出水。如今回想,那就像一個警示,但卻沒人在意,也沒人修理。一周之後,大火吞噬整個村子的時候,消防栓還是沒起到任何作用,任由大火蔓延。

農村消防力量薄弱

2月20日下午5點左右,溫泉村發生火災,村民用水桶和水盆拎水滅火實施自救,有附近村莊的村民幫助轉移物資。劍河縣公安消防大隊和周邊各縣的消防員投入到救援當中,當晚10點半左右,大火被撲滅。

記者梳理發現,除劍河縣溫泉村苗寨和鎮遠縣大寨侗寨外,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多起古建築和古村落大火。2014年1月11日,雲南香格裏拉縣古城一家客棧因使用取暖器不當,引發火災,燒損、拆除房屋面積近5萬平方米,直接損失近9000萬元。2014年4月6日,雲南麗江古城區一家商鋪發生火災,造成10間鋪面損毀。2014年12月12日,劍河久仰鄉久吉村苗寨發生火災,176戶共619人受災。2015年1月3日,雲南巍山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樓遭遇大火,被燒至只剩框架。每場大火都引人嘆息,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或古村落,都因大火而毀於一旦。

溫泉村發生大火後,劍河縣負責安全的副縣長龍國金現場介紹,溫泉村裏多數為木質結構吊腳樓,本身就存有很大的消防安全隱患。隨着村莊人口增加,村內房屋激增,房屋間距壓縮,一處起火很容易將周邊引燃。此外,苗族和侗族居民多將村莊建於山上,村內道路狹窄,消防車輛和器材難以快速到達起火點,增加了救援難度。

龍國金表示,雖然目前很多村莊已設置了消防池和消防栓,且安排有消防巡查員檢查消防隱患。但是專職消防員的短缺、設備老化,很難發現所有的消防隱患。雖然每次遭遇大型火災,周邊地區的消防力量也會前往救援,但據劍河縣消防官網介紹,劍河縣消防大隊下轄1個執勤消防中隊,共配備3台滅火消防車、1台搶險救援車和1台雲梯車擔任全縣滅火救援任務。大隊現有防火監督幹部5人、中隊幹部3人、戰士17人。相較於一個縣內的防火安全,人員仍顯不足。

隨着村民收入增加,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家用電器在農村的普及率快速提高。電力線路的負荷加大,也提高了對消防安全的要求。同時,許多村民習慣於傳統的生活方式,在電器使用方面的安全意識仍需提高,消防安全宣傳工作困難。溫泉村地勢較高,水位線較低,距離水源地有10公裏,供水困難。每逢春節,當地村民用水量大,導致消防栓供水不足,難以應付突發的大火。

此外,龍國金也坦承,為開發當地的溫泉資源、設立旅遊區,政府用油漆塗刷房屋外牆進行靚化,並未考慮會在火災中加劇火勢的情況。目前,劍河縣已經在生產阻燃材料,將用於當地吊腳樓的防火處理上。同時,在災民安置的工作中,會根據受災村民的意願在原地復建,但也會引導村民搬到山下居住,疏解溫泉村山上的消防壓力,減少古村落火災發生的可能。對於古村落的保護與旅遊資源的開發,以及古村落與居民現代化生活之間的矛盾,龍國金表示,將考慮居民對於生活的要求,選擇有代表性的古村落進行開發與保護。

提升對古建築認識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柳肅介紹,吊腳樓的建築方式常見於我國南方,是基於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建築方式,具有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特色,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柳肅說,我國南方多山區地形,土地資源寶貴,人們將村莊建於山上,木結構建築更適應崎嶇不平的地貌。同時,南方林木資源豐富,居民可就地取材,減少了建築成本。南方氣候濕熱,木結構建築也具有良好的通風性。

柳肅指出,這一建築方式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生活智慧的結晶,可說是目前最優秀的建築方式。但隨着森林資源不斷被開採利用,現代居民不得不放棄使用木材作為建築材料,改用磚塊、水泥建造吊腳樓。

柳肅認為,建築材料的改變已使吊腳樓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價值,破壞了吊腳樓原有的美。

同濟大學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表示,吊腳樓以木材作為建築材料,本身具有易燃性。但傳統吊腳樓在建造時,本身就有防火設置。傳統吊腳樓採用木楔連接各個組件,一旦發生火災,可將屋頂取下移走,避免火災蔓延。現在建造的吊腳樓則採用鋼釘連接,一旦遭遇火災無法將屋頂移除。

阮儀三還介紹,傳統的南方吊腳樓村落中,村中多有水塘作為防火用水的供水源。居民也會在吊腳樓裏存放沙桶,防範火災發生。所以,古村落起火,並不能歸咎於建築材料的易燃性,而是因人們沒有認識到傳統吊腳樓的消防功能。

對於古村落的保護,阮儀三教授表示,首先應提升社會對吊腳樓的認識。吊腳樓作為一種優秀的民族建築,承載着深厚的社會文化價值。社會應通過教育和學習,理解吊腳樓,發現其存在的價值。

阮儀三表示,現在很多居民盲目追求建築的現代化,誤認為將房屋改造成鋼筋水泥結構就轉化到了現代化生活。實際的現代化生活是要居民轉變生活方式,而非轉換建築本身,在傳統的吊腳樓中,居民仍可完成現代化。保護古村落要從保護自然資源開始,保護吊腳樓建築材料的來源,也是保護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

柳肅也認為,木質吊腳樓建築本身並非是造成火災的原因,居民的安全意識淡薄才是對古村落安全最大的威脅。

柳肅走訪多地發現,很多居民在山區裏隨意生火、亂扔煙頭,容易引發火災。

柳肅認為,傳統的吊腳樓並不與居民追求的現代生活方式存在矛盾,人們可以通過在村裏設置消防栓、蓄水池等消防設施,安排專職人員嚴格排查,來消除消防隱患。同時,利用阻燃材料對木質建築材料進行處理,即使發生火災,也能有效控制火災蔓延,避免火燒連片。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