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曹素功400年:他拯救了上海的『書房』與墨香(圖)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2-28 15:26| 發布者: 文強| 查看: 3201|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春節前,上海筆墨博物館推出了紀念一代制墨大家曹素功誕辰400年的曹素功傳世明清墨模精品展。曹素功墨業,一個傳承十幾代、綿延三百五十年的中華老字號,何以始徽州,遷蘇州,又何以進上海,並與中國近現代書畫發生 ...

春節前,上海筆墨博物館推出了紀念一代制墨大家曹素功誕辰400年的曹素功傳世明清墨模精品展。曹素功墨業,一個傳承十幾代、綿延三百五十年的中華老字號,何以始徽州,遷蘇州,又何以進上海,並與中國近現代書畫發生了直接的關係?【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中國藝術尋根欄目將聚焦這一中國墨業代表的傳奇與坎坷之路。

徽歙曹素功的招牌

在上海閘北區南山路一條老式弄堂的深處,凌亂曬着的衣服,閒聊着的老人,乍看與別的弄堂也沒什麼區別,然而再往裡去,就可以看到一座有着琉璃瓦的門樓,一陣似有若無的墨香,隨後便看到裡間的圓門上懸着一個墨底金字招牌徽歙曹素功這便是有着300多年歷史的制墨老字號。 1667年,曹素功墨莊始創於安徽歙縣,1864年,曹家傳人將墨莊從蘇州遷至上海,1950年代以後公私合營,改稱上海墨廠(徽歙曹素功),2008年以後改制為上海曹素功周虎臣筆墨公司,現在的這一制墨大樓正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曹素功原址上建設起來的。

說到一錠好墨,除了煙細膠清,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墨質優異外;還講究造型奇、圖文妙、描飾美、內韻雅,而這些則全賴於制墨的模具。古代制墨初以手搓成丸、掌捏成團;至東漢,始用墨模壓製成形。唐代,隨着書畫藝術的發展,墨模普遍出現了雕刻圖飾,並有留名題款。明清是制墨鼎盛時期,此時墨模雕刻達到登峰造極之境地。

墨品集書、詩、畫於一體,有方寸之間,景象萬千之贊,而墨面藝術根源於墨模雕刻,刻模為范,塑墨成型。墨模是書法家、畫家、墨家、雕刻家合作的藝術結晶。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藝以刀代筆,忠實地雕刻出原作的意境,名家的手跡,山水、花卉、人物全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無論是拙如畫沙或細於擘發的作品,都殫工盡巧,纖毫不苟,展現墨模雕刻技藝之絕妙。

在紀念制墨名家曹素功誕辰400周年之際,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墨與制筆的上海曹素功周虎臣筆墨公司啟動了傳世墨模搶救整理工程,決定用三至五年時間,對上萬副庫存古代墨模進行清理、歸類、研究、存檔,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產性保護和延伸產品的開發。以實際行動保護非遺,紀念先輩、造福後世。

上海筆墨博物館在春節前舉辦了曹素功傳世明清墨模精品展,展出館藏明清墨模百餘副,其中有許多是康乾年間的御墨,還有十副是明代天啟元年(1621)程君房所制墨模,這些可能是全國存世之最早墨模。另為豐富展品,還特從墨廠借來珍藏的提梁、功臣圖套墨的部分墨模展出。以墨模為專題的展事尚屬首次,這一批精美絕倫的明清墨模,不少都讓人觀為嘆止。

與茶奚必較新陳墨

用佐文房訊比倫墨

歙派制墨與曹素功

曹素功畫像

歙派制墨家大多出身於官宦士族、文人雅士,堪稱徽派制墨中領軍人物。歙派墨家具有文人士大夫的特質,將其深厚的文人情結和殷實的經濟實力凝聚在其所制墨品之中,形成其鮮明的特點:摹古雋雅,煙細膠清,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休寧派墨師一般出身於平庶家庭,但勤於勞作,實踐經驗豐富,制墨中另闢蹊徑,以製作風格獨特的小錠成套叢賞墨(集錦墨)而見長,較為華麗精緻,巧於工藝。婺源制墨以民間小作坊為主,制墨目標鎖定平民百姓和小知識分子,其特點是樸實少華,多具民間藝術風格。曹素功即由這黃山新安的青山綠水和歙派墨藝的神韻奇香孕育而出。

曹素功墨莊創始人曹聖臣,原名孺昌,字昌言,號素功,一字藎庵。安徽歙縣岩寺鎮人,生於明代萬曆四十三年(1615)。

曹素功自小耳濡目染,青少年時起,就對墨錠製作有着濃厚的興趣。他收集了不少名家墨錠,閒暇時把那些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墨錠從墨囊里取出來,一錠錠觀賞揣摸,對墨錠上鐫刻的精美字畫更是愛不釋手,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提筆對着墨錠上的字與畫臨摹起來。

曹素功和程君房同是歙縣岩寺鎮人,他們兩家又是世好,所以曹素功特別崇拜程君房,在他的藏墨中程氏之墨獨多。【曹氏墨林】中說他:讀書嗜古,兼工篆隸,巧妙入神,旁入丹青,文藻耀日,一時稱為雙絕。

程君房,明嘉靖年間制墨家,名大約,歙縣人。被稱為李廷圭後崛起的第一人。程君房善於博宋前人之長,又敢於創新。他創造了漆煙制墨法,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程墨的代表作有:玄元靈氣、妙品、寥天一、百子圖、龍九子、天府永藏等名品。程墨不僅質地優良,而且款式、圖案豐富精美。程墨的特色:堅而有光,黝而能潤,紙筆不膠,入紙不暈。董其昌稱:百年之後,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後,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古代文人難免總有萬物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曹素功在清盛的時勢和書香的家境中,雖嗜喜玩墨,但終須以求仕為正途。他於順治十二年(1655)中秀才,順治十七年(1660)為貢生,康熙六年(1667)授布政司,雖時有遞進,但終因清朝官場的現實,使其雖有其名而未有實職,難償做官之願。在獲布政司之銜而未得實職之時,他已經52歲。到知天命之時,他毅然作出一個決定,放棄對仕途的繼續追逐,返回故鄉岩寺鎮,重拾舊好,乾脆從事起制墨事業。

明末有位制墨名家吳叔大,其玄粟齋也可謂著名墨肆,曾產天琛等精佳墨品。由於吳氏墨業後繼乏人,家境困頓,又因吳曹兩家存有世交,悉知素功愛墨嗜古,才藝雙絕,於是將墨肆傳讓給了曹氏。曹素功就在玄粟齋的基礎上正式從事墨業,開始了制墨和經營。古時有個避諱的規矩。由於康熙名諱玄燁,為避此玄字,他將墨肆改為藝粟齋,開設在岩寺鎮下街。

康熙年間,徽州墨業非常興旺,墨肆林立,競爭激烈。曹素功雖然承接了吳大叔的墨肆,有了紮實的基礎,然而要在徽墨中安身立命本已不易,要出類拔萃更屬萬難。

他經常在想一件事,自己的墨莊開在黃山腳下,歙縣是遊人進入黃山的門戶,如能把黃山的三十六峰繪成黃山圖,刻成墨模,制出墨錠,此墨一定會成為藝粟齋的具有標誌性的名品之作。然而黃山群峰聳立、雲煙浩渺,方圓逾百里,勝景無其數,凡人怎觀其全景,拙筆更難描其全貌。此黃山圖從何可得?正當他苦思冥想時,有人告訴他:徽州太守張息庵曾經繪過黃山圖。聽到了這一消息不由喜出望外,他與張太守早為隃麋之好,於是擇日拜訪了張太守。張太守也素知曹的為人和才藝,同樣愛好、素日情誼,使其欣然答應,慨然將其凝聚心血和愛好的黃山圖贈予曹氏,作為墨錠之畫稿。曹素功喜得黃山圖後,親自對畫稿進行了縮放,聘請名師雕刻墨模,他與長子永錫帶領墨工,點火煉煙,揮錘制墨,晾乾、描金,兩年後精美絕倫的黃山圖集錦墨終於面世了。新墨一面市就受到同業的讚佩,觀賞者無不稱妙叫絕。

黃山圖,一套三十六錠,無論墨質和雕刻都稱上乘,有煙細膠清、雋雅精美的特點。此套墨共繪有黃山三十六景,分別為:煉丹、硃砂、天都、缽盂、青鸞、獅子峰、桃花、連華、石柱、九龍、雲際、石床、松林、紫雲、浮丘、軒轅、容成、翠微、雲門、布水、石人、清潭、仙都、望仙、仙人、上升、雲外、石門、芙蓉、石棋、飛龍、紫石、疊嶂、丹霞、聖泉、採石等峰,每景各為一墨,每錠墨背題刻有詩句,側面署有名款。而眾墨合在一起,墨面通觀為黃山三十六峰,則成為一整幅黃山圖,且各峰形態、風姿各不相同。

曹素功制墨的風格自然在許多方面師宗他所承傳的吳叔大,以及他自幼即欽佩的程君房與方於魯,保持了文人制墨之傳統特色。同時他也注意吸收徽墨其他流派的特長,在追求文人墨高雅的同時,與程方吳有所不同,也注重墨的實用價值。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說:不似方、程諸家以夸多鬥巧為事,而大抵適於實用。

徽州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曹素功在世的二十多年中,製作的名墨共有十八種,其中紫玉光自然位列第一,他自己非常看重這一榮譽,把它視作自己制墨史上的一塊豐碑。

他所制的其他墨品還有:天琛、天瑞、千秋光、豹囊叢賞等,這些都是此後墨家及鑑賞收藏家重點研究的對象。

乾隆之後清朝經濟、政治衰落。道光、咸豐年間,連年兵災戰亂,依附經濟文化的安徽制墨業,江河日下。史書記載:每歲常例的進呈貢墨也減少,徽州地區的制墨業每況愈下。宣統元年出版的【墨林載筆】中載:第自兵燹以來,造墨之家多半無力,即有重創斯業者,選材計功多不考究,幾有易水無良工之嘆?字雖不多,對於徽州當時制墨業的蕭條景象,可見一斑。

曹氏七世孫曹毓東、曹佑椿,八世孫曹雲崕,他們的制墨時間正處道光、咸豐年間,曹氏墨業也陷入困境。到了咸豐年間,名士試墨題詞、贊墨等活動已全部停止。

曹素功墨業歷史上有個傳統做法,每一代的男性業主,不管是否參加制墨,都要為他刻一兩副墨模,名為存古堂,道咸年間,雖然曹氏墨業處於困頓之際,但依然不忘古訓家規。在族史記述中,依然存有曹毓東和曹佑椿製作的墨錠。

遷徙入滬與舊業中興

一個企業往往會毀於天災人禍,罹難於戰火兵燹。曹氏墨業無奈之下背井離鄉,遷徙江南。然而,海納百川的上海,為她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沃土。祖傳的制墨技藝與時尚的海派文化不期而遇,在曹氏後人的努力下,居然因禍得福,闖出了一條嶄新的海派徽墨之路。

曹氏墨業傳至九世孫曹端友時,歙州岩寺的藝粟齋墨業毀於戰火,為避鋒鏑之難,咸豐末年(1861)曹端友舉家遷徙離歙,攜帶僅存的制墨工具到江南沿海尋找出路。他先到常州,次年又到蘇州。在蘇州幾年中只銷售存墨,沒有生產製作墨錠。到了同治三年(1864)他來到上海,在南市小東門方浜路馬姚弄交口處開設藝粟齋堯記墨莊,欲重興祖業。【藝粟齋墨錄】中,余鑒題辭:獨素功後端友,檢災梨之餘,仿古松之制,申江居肆,歙浦遺傳,仍恢其業而馳其譽。

剛來上海時,曹端友手裡缺乏資金,一時無力恢復制墨生產。於是,他與一位姓查的人合作,由查氏出資金、曹氏出技術共同從事制墨。為了儘快籌集資金,曹端友白天還到一家同仁和的化工原料行做工,晚上下班後,回到墨莊打理墨業。由於他從事化工原料工作多年,積累了該業的經驗,在經營墨業之外,又開設了香粉原料行,自己操治,家屬參加包裝搬運。幾年後,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他歸還了查氏的投資,恢復獨資經營墨業。查氏則另設墨莊,即後來的查二妙堂墨莊。

曹端友為了確保制墨原料的精良,於光緒十二年(1886),斥資向歙縣潛口鎮汪伯宣購買了四百多平方米的煉煙房,名為曹仁堂墨局。聘請當地有經驗的煉煙工程吉人,採購優質桐油,燈盞點煙,煉成油煙運往上海制墨。同時又煉製含動物油的煙料,使墨錠表面更加光亮有韌性;加入生漆煉成漆煙,製成含有麝香、金箔原料的墨錠,每斤墨錠的售價高達一百零六元,比當時的一兩黃金還貴三元。清代名儒洪鈞贊曰:臨池試款,其氣之芳馨也,沁人脾肺,其光之璀璨也,撲人眉宇。可見制墨質量已達到較高的水準。程夔在【曹氏墨林】中記述:頃乞假歸,道出滬上,遇曹君端友,素功九世孫,久客於外,中更兵燹,治世業不墜,可謂難矣,更稱讚他朴誠能任事,災亂之年,把瀕臨山窮水盡的墨莊重新振興於海上。鳳凰涅槃,確非易事,同行均稱他是曹氏墨業的中興之輩。

曹氏九世孫曹端友在世時感到其子曹月舫不善經商,於是直接培養長孫曹麟伯為墨業的掌門人。曹麟伯精通墨品,對祖傳墨業十分重視,不僅掌管了墨莊的經營,還參與墨模與墨錠的製作。而曹麟伯和曹叔琴則交友甚廣,在發展墨業中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結識了海上不少著名書畫家,在拓展與海派書畫家合作方面頗多建樹。

曹麟伯酷愛繪畫和刻模,拜雕刻藝人王綏之為師,學得一手雕刻技藝。為了提高對墨面圖案筆意的理解,又師從畫家張小齋學畫,掌握了書畫技法。他一人從墨錠的題材設計、墨名撰題、圖案繪畫、墨模刻鐫,直至墨錠製作,均能勝任,這在曹氏制墨史上也是罕見的。他製作的大好山水墨,墨面書大好山水四字楷書,挺勁有力,墨背刻春光圖、春耕圖多式,古樸自然。

任伯年,清末海上傑出畫家。

任伯年與曹月肪、曹麟伯父子倆交往甚深,曾是曹家的座上客,他常來墨莊挑選墨錠。且與其他顧客不同,不是一買就走,而是反覆詢問墨的性能特點,時間一長,畫家與墨家成了知交。

任伯年與曹麟伯父子的友情深厚,曾為墨莊留下不少墨寶,精心繪製了圖案二十餘幅。這批墨模至今還保存着,其中他和胡公壽、黃山樵合作的仁者壽墨,是墨中精品。

任伯年仁者壽墨

吳昌碩寒香墨

十二、十三世孫,經歷了日寇侵華及國內戰爭的漫長歲月。那些年,市場蕭條、百業凋敝,墨業處於艱難守業時期。

十二世孫曹志鴻、曹志元,兄弟倆皆不善於經營,也無名墨留世。十三世孫有曹述文、曹述雍、曹述鈞、曹述勛、曹述圻五人。曹述文英年早逝,墨業則由曹述雍經營管理,曹述鈞曾在墨業工作,而曹述勛、曹述圻從學校畢業後就從事其他職業。在這期間製作的墨錠有換鵝墨與卑而壽而康墨。

曹素功墨業離開故土,遷徙江南,始終承繼着徽墨的製作技藝和優良傳統。清末民初,上海漸成繁榮發達的經濟、文化中心,無數文人高士集聚於此,構築起海派文化高地。曹素功墨業沒有裹足不前,而是緊密地與海派書畫融合,逐漸形成了海派徽墨的風格,這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產物。猶如當年浙江嵊州的的篤板如不進入上海,何有如今堪稱中國第二戲劇的越劇之輝煌。越劇,至今人們仍稱其為紹興戲。若有人自詡是正宗徽墨,而視曹素功為另類,那反顯得其少識無知,且數典忘宗了。

1949年以後,曹素功擺脫了在家族內世代傳襲的舊軌跡,轉變為在全行業、在大社會、大環境中傳承發展的新模式。

經過五十年代中期經濟恢復時期,制墨業度過了最艱難的階段,重又復甦。一九五六年全行業實行公私合營;在此基礎上,一九五八年,制墨業進行了調整合併,由當時上海最著名的曹素功堯記、曹素功敦記、曹素功怡記、廣戶氏胡開文、胡開文發記等五家墨莊合併為一。由於此中曹素功歷史最久、聲譽最隆、影響最廣,且骨幹力量較強,為更好地弘揚傳統、發展產業,遂決定合併後的企業命名為曹素功墨莊。該墨莊設在河南中路167號,原曹素功制墨工場也從南市天燈弄遷入南山路128弄30號,與原廣戶氏胡開文工場合併。此一決定,曹素功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五家墨莊的合併,使海派徽墨歸屬於一家,曹素功也走出了家族世傳的舊格局,由家庭手工作坊向具有一定規模的工商結合型企業和集約化、精密化生產發展。在制墨技藝方面,不僅集中了墨模等生產工具,還匯聚一批優秀的制墨名師高匠,如制墨名師朱大壽、汪國耀、程加臣、曹春和,描金名師余盛忠、曹妙輝、方有達,雕刻名師汪興五等,他們都是當年制墨、描金、雕刻的一流高手。

在當時以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和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引下,他們與海派書畫家合作,湧現出一批創新題材的墨品。

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刻模師和書畫家共同創造了以愛祖國、愛勞動、愛學習為題材的墨錠,與傳統題材龍門墨、千秋光墨並存。有以工農業生產為題材的萬噸水壓機、一線天橋、紅旗渠、心紅瓜甜、精心飼養、瓜影滿堂、長城腳下幸福渠、喜看群山多一峰等墨錠。

劉胡蘭墨

在那特殊的十年中,曹素功墨業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固然因為破四舊等衝擊,傳統題材的墨錠全部停止了生產和銷售。但一批以英雄人物、革命歷史為題材的創新墨面世,其中有劉胡蘭墨、黃繼光墨、王傑墨,有以毛主席詩詞為題材的井岡山、更喜岷山、金沙水拍、長征、星星之火、奮發圖強、為人民服務以及韶山、南湖、延安等等,由於當時對具有政治意義的任務,各方面都全力以赴,故而在原料、工藝及質量方面都有絕對的保證。因此那段時間作為傳統產業的墨業,並未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傳統技藝以某種形式得以延傳。同時,這一時期的選題也在墨品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雨過天晴,各行各業呈現一派寒冬過後百花迎春的景象。作為傳統文化的書畫界、筆墨業,更是春意盎然。墨業設計人員的創作熱情,如高壓油井的原油噴涌而出,豐富多彩的題材尤其反映強烈時代氣息的新墨,層出不窮。有以郭沫若詩詞為題的大快人心事墨,由王個簃、唐雲、楊正新三人合作繪製的鶯歌燕舞墨,取材神話故事的十六羅漢、三打白骨精等墨錠。同時還有不少名人名家題詞、繪畫的墨錠,如郭沫若題詞的光彩陸離,程十髮繪製的水光春色滿江天,黃胄繪製的三驢圖,由書畫家呂丁繪畫,朱屺瞻、唐雲、沙孟海、關山月、王個簃、黃胄、程十髮、劉海粟、謝稚柳、周汝昌、應野平、亞明等十二位分別題字的金陵十二釵套墨等等。

(曹素功制墨工序)古法煉煙

熬膠

添藥

搓汰

捶坯

入模

壓模

翻晾

拆模

刷墨

描金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上海制墨業迎來了十年黃金期,企業發展到鼎盛時期。無論是墨品的材質、制墨技藝、技術隊伍都達到了最佳狀態。如當時生產一批頂款為特製油煙的墨品,是上墨廠在78年開始研製,在當時油煙101配方的基礎上,加倍置入了麝香、金箔等貴重輔料,並採用當時頂級的廣膠,是上墨廠最高檔的墨品。主要用於以名家作品為模版的墨錠,如:范曾的老子出關、趙朴初的墨家者、黃胄的驢、俞樾的楓橋夜泊、郭沫若的沁園春、傅抱石的李太白、揚州大明寺的鑒真東渡、吳冠中的山川異域等。一時間,國內外紛至沓來的定版墨、仿古墨,還有創新墨。

1985年,應日本泛亞細亞文化交流中心邀請,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上海分會組織,上海墨廠(徽歙曹素功)赴日本東京、茨城、豐橋、名古屋、橫濱等城市舉辦中國曹素功墨展。展品有明清時期的古墨、仿古墨及墨模、古墨拓片,名家為墨錠創作繪製的書畫作品等,共2000多件。

進入2000年以後,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幾乎所有企業都面臨着觸及靈魂的選擇和脫胎換骨的變化。曹素功作為具有三百多歷史的老字號,與一般企業相比,有着其特殊性和複雜性。主管單位以一種對中國文化負責的歷史責任感,為曹素功和她的同胞兄弟周虎臣筆廠專作特別門診、吃小灶。把他們從原先隸屬的企業群體中剝離出來,由新世界集團領導對這兩個傳統老字號企業號診把脈。進行具體指導的領導本身又是精通文墨書畫的專家,在廣泛聽取幹部群眾的意見、評估衡量諸多方案後,選擇了有利於企業發展的體制與機制。2004年成立了上海新世界筆墨有限公司,2008年改制為上海老周虎臣曹素功筆墨有限公司。其後又籌建上海筆墨博物,通過一系列恢復工藝、師徒相承、學術展覽等,極力拯救與保留這一上海的書房與墨香。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