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紅迷』尋夢白家疃:曹雪芹的終了之地(圖)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2-28 16:49| 發佈者: 無端| 查看: 2224|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出西直門奔溫泉的路上,那叫一個名園錦集,風光旖旎。從頤和園北宮門起,所見更是山潑黛,水勾連,翠相挽。連帶路東那條不舍晝夜地流淌了半個多世紀的京密引水渠,這一路,就像一首寫了幾百年的抒情詩篇。然而,這首 ...

出西直門奔溫泉的路上,那叫一個名園錦集,風光旖旎。從頤和園北宮門起,所見更是山潑黛,水勾連,翠相挽。連帶路東那條不舍晝夜地流淌了半個多世紀的京密引水渠,這一路,就像一首寫了幾百年的抒情詩篇。

然而,這首抒情詩篇,於清乾隆朝中期、路至溫泉前院的白家疃村時,卻戛然而止,以一聲沉重的嘆息做了終結。1758~1764年的六年間,光耀世界的小說家曹雪芹在這裏披閱、著述【紅樓夢】,窮困潦倒,最終在這裏淚盡而逝。自打這個考證消息傳開後,這座孕育了【紅樓夢】的小村莊,就從此與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相連,吸引了無數追夢客甘心捨棄沿路一座座戶接西山秀,窗臨北渚澄(乾隆寫圓明園詩)的皇家園林,單為尋覓這小山村而來。

白家疃,村南青山環繞,青山再南邊與香山和北京植物園接壤,傳說元代此地有小河流過,後來涸廢。南岸有白姓人家,以河灘取村名稱白家灘,後訛為白家疃。明宣德時(1428年左右)成村,萬曆年成書的【宛署雜記】就已刊有白家灘了。

我第一次去白家疃、一個痴迷紅學的年輕人去尋找曹雪芹的足跡,是32年前的春天,正是清風似剪能裁柳,黃犢初肥好勸耕時節。一下公交車就看見遠處兩排高大的白楊,筆直的村路,路盡頭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村莊。

我是從紅學家們的著述裏知道,曹雪芹當年常常因給鄉親們看病等原因而往來於櫻桃溝和白家疃,最終又搬到白家疃的。傳說他在白家疃自製藥石為村裏一個孤寡白姓老太太治好了已瞎的眼睛,老太太就將自家墳地上的幾棵樹送給曹雪芹蓋了四間土屋。那編籬成錦,戶牖不全的土屋就蓋在村西頭兒小溪之西的一片荒涼之地上,後溪流乾涸,只留有幾條斑駁的石板。

進村後,石板橋甚是好找,它就架在一片光禿禿的空地上。石板橋西邊,倒是有幾間房屋,但那肯定早跟曹雪芹沒什麼關聯了。據說,曹雪芹在此居住時已是窮困到了舉家食粥酒常賒賣畫錢來付酒家的境地,但他仍不僅艱辛地完成着【紅樓夢】的創作,還為身有殘疾而孤苦無告的人寫了關於織補、印染、雕刻、脫胎、烹飪、風箏製作等等手藝的書【南鷂北鳶考工制】和【廢藝齋集稿】等。我曾在石板橋上朝南盤腿而坐,想到曹雪芹最終在此子殤家破,逝後續妻更是停君待斂,連一口薄棺都買不起,不由感覺涼風掠地,錐心刺骨。

從石橋往東約半裏,經過那一大片空地,遠遠看見路邊有個風雨飄搖的舊式小戲台,戲台南邊是小學校。紅學書上說,怡親王祠就圈在裏面,內有碑,碑文記載:康熙六十年,十三子允祥因田獵往來於此,鍾愛白家疃一帶泉甘木茂,村民忠厚善良,就在此修建了別苑,作為休憩之所。但雍正八年(1730年),別苑尚未修好時,允祥病逝,雍正皇帝撥官田三十餘畝為祭田,將這位最順從、最得寵、人稱站着的雍正怡賢親王允祥的別苑改為祠堂。紅學家們還考證說,因緣巧合,允祥恰又是與曹家事件有密切關聯之人。當初曹家獲罪時,雍正就把曹家交給允祥監視,並曾在曹父的請安折上批覆說諸事聽王子教導而行王子甚疼憐你。所以有人認為,曹雪芹最終搬來白家疃可能與允祥家有關。但紅學家們對此卻持否定態度,一來因曹雪芹搬來時允祥已死去29年之久,早就是八竿子劃拉不着的關係,二來曹雪芹也絕非趨炎附勢之流。至於他搬家的原因,至今不得而知。我去的那天正是周日,小學的大門緊鎖着,無法進去看看允祥的祠堂。

小學再往東房屋開始密集,以一條綿長的東西向土路為軸把村落串起。那些街道、胡同,多還保留着老式的格局,有的矮矮的房屋建在高高的土坡上,顯得院牆奇高無比。房屋的建築樣式大多是四角砌磚,牆壁用山石及河床的鵝卵石壘就,外面用泥找平。村莊寂靜恬然,只偶爾有喜鵲喳喳地鳴叫着從樹間掠過。行至此,我為已勾勒出大半曹雪芹在白家疃的足跡圖而自鳴得意。

紅學書上說,從櫻桃溝到白家疃的山間小道長十一二裏,當年兩地的聯繫以及婚喪嫁娶也都走這條路。十一二裏並不算遠,我準備翻山一試。街上一個漢子聽說後當即勸我原路返回,我還不肯聽。結果,兩個小時後,山我是翻過去了,但卻翻到了門頭溝的一個村裏。那一晚,我恨恨地想,是愚笨的我把後半段曹雪芹的足跡圖給畫亂了!

32年時光匆匆而過,我對紅學的關注已漸漸淡然。但偶然一次上網看到,從櫻桃溝出發,當地政府斥資750萬打造了一條曹雪芹小道,翻過三炷香山樑,在小道北盡頭白家疃的半山腰下還建有廢藝齋、水靈榭等【紅樓夢】景觀。這又勾起我那個去尋曹雪芹足跡的夢,便逮了元旦前京城一個難得的暖洋洋的大晴天,二上白家疃。

但這一次,我記憶中的白家疃卻不見了蹤影,東西三裏長、縱深臃腫的村莊被花園洋房、四條車道的馬路簇擁着,村中心大街上店鋪挨肩擦背,一派城鎮光景。昔日石板橋已被一間房子壓住,小戲樓和賢王祠也全部圈入村中小學,並已重新翻建粉刷。正當我打聽曹雪芹小道時,一位提着菜籃子、很文化的老人走過來說:我也往那邊走,你跟我走吧!

這真是北京人典型的指路方式呀,我興高采烈地跟他走了!老人健談而又幽默風趣,路上,他說他家是十幾年前隨大鐘寺附近拆遷的村民來到這裏落戶的,退休前在城裏工作,搬來後把房子蓋在了村南。平時常見有紅學愛好者們前來,遊覽村子後都很激動,說歷史是凝固的時間,地名是時間的化石,就是說它是個載體,慢慢我也就喜歡上我們村這塊大化石了!而且,自打我們搬來後這十幾年, 眼見村裏發展觀光農業建了日光溫室、千米葡萄長廊和好幾個採摘基地,逐漸地各類人口加起來,夠有上萬人了。我們還有個琺瑯廠,待會兒有時間你也去看看吧,品種不少,遠近都聞名吶!我常想,那裏的琺瑯工藝,會不會就是從曹雪芹那會兒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呢?

約莫行了一裏多遠,老人停下腳步說:我就到家了。 他指指左前方三個窩頭樣的山峯說,看見三柱香了吧,那裏才是櫻桃溝和白家疃的分水嶺,翻過那座山樑,再走不遠就是櫻桃溝,你打這兒向右拐走幾百米就見到小道終點了。

告別熱心的老人後,果然右行五六百米我找到了曹雪芹小道的終點標誌,在寬闊的廣場上,曹雪芹手持書卷的漢白玉雕像正伴着他描寫的大觀園景象石雕安然端坐那裏。石雕前面有薄薄的積雪,四周植物帶上一片片不肯卸妝的殘紅與一片片沉重的綠意熱熱鬧鬧地交織在一起。撫摸着雕像,我長舒了口氣,心想總算有機會來把三十多年前畫亂的雪芹大師足跡圖重新勾勒了!

跨一步即是進山小道,我踟躇不前,感覺實在很累了。這時,只見一輛小小的紅車從身邊開過,開車的中年女司機停下車說:您是想去看水靈榭、廢藝齋吧?上車吧!我對這位天使女司機千恩萬謝,她笑說:您這麼大年紀了,我開車,十分鐘您就看完了;您要自己走着,就得半天。實情真是這樣,這幾處【紅樓夢】景點建得一處比一處高,且相距也較遠。景點的創意都不錯,房屋也別致。遺憾的是,這些景點建成已五六年了,不知什麼原因卻沒有利用起來,也無人管理,各處掛着生鏽的大鎖,四周已是一片衰敗與蒼涼,到此見此,令人實在心疼。

終於可以心滿意足地出村回家了,我卻誤打誤撞地從一條高出地面兩三米的窄窄的、顯得十分古老的胡同裏穿過,在胡同拐彎處冷不丁地撞上一棵雙手剛能抱攏的大樹,樹幹挺拔剛勁,直刺藍天,樹冠龐大而舒展。大樹下,是三排九間古樸的房舍,院子門楣上立有半個巴掌大的十字架。我從未在任何資料裏看到過有關這個小小建築群的介紹文字,裏面一個年輕人介紹說這是個袖珍教堂,也是村裏的古房舍僅存,它的初建可追溯到清康熙時代。當時一名法國傳教士來到這裏落腳,在門口栽種了這棵洋槐。

那麼,曹雪芹也是見過這棵大樹的吧!忽然間我有個念頭一閃,曹雪芹搬來白家疃,晚年又為那些有廢疾且無告的人們艱辛地勞作,會不會與這個教堂的影響有些微關係呢?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