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2月25日電題:修復師之憂:全國古籍五千多萬冊修復師僅三四百 資料圖 古籍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血脈,也是數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結晶,但經過長期的流傳使其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不少古籍亟待搶救性保護。古籍修復技藝傳習導師師有寬本在十多年前就已退休,但因這一領域的人才極度匱乏,他又被返聘回來繼續堅守崗位。 初春伊始,設立於甘肅省圖書館的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繼續著常年的忙碌。拆線、拆包角、清洗書頁、補殘、托表或點鑲(根據書病情況的處理方法)七八名修復技師正聚精會神地對一頁頁殘破不全的古籍進行修復,所經手的每一頁至少在百年以上的紙張讓他們不敢有絲毫馬虎。 經過普查,目前全國的古籍大概有五千多萬冊,但從事古籍修復的人員不過三四百人,面對大堆滿目瘡痍的珍貴古籍就如同螞蟻搬山。師有寬對於眼下中國古籍保護現狀流露出悲喜交集的感慨,相比過去,無論技術、人才等方面都有了飛躍的進步,但時間的流逝卻讓大量古籍病得更厲害。 師有寬24日告訴中新社記者,古籍保護的困難表現於:有些是人爲破壞,有些是蟲蛀鼠咬,有些是紙張自然的變化,現在逐漸出現老化、脆化、虛化、霉變等病態現象特別嚴重,目前中國有一千多萬冊古籍亟待搶救性保護。 20世紀60年代初,師有寬在北京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第一期裝修古舊線裝圖書技術人員訓練班。整舊如舊、搶救爲主,修復爲輔、少干預、不輕易改變古籍裝飾,時至今日,師有寬依然對當年導師古籍修復四大原則的諄諄教誨刻骨銘心。 資料圖 中國的古籍特別浩繁特別多,修復任務特別大。以前古籍修復人員按照工人待遇,當年第一期培訓班裡目前從事本行的就剩我一個了,師有寬對於古籍修復師過去的遇冷頗感遺憾,但眼前日漸繁榮起來的保護隊伍令他欣慰,雖然目前專業人才仍顯匱乏,但有人願意繼承總是有好的。 最煎熬的是拿到一本特別破的古籍,一早上只能修補一兩頁,但通過自己的手修補好以後,就有很大的成就感。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修復科科長何謀忠從事這項工作已有十多年。在他看來,眼下的工作是一種搶救,希望在自己手裡能讓更多古籍康復,但加速向前推展就需要更龐大的修復隊伍。 中國官方2007年啟動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作爲占據古絲綢之路近四分之一長度的文化大省,甘肅亦掀開了古籍保護的新篇章。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掛牌,幾年後又在此設立國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近年當地已完成甘肅省圖書館藏清末民初手抄劇本修復,以及地縣圖書館古籍文獻的修復等重點項目。(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