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清宮愛看猴戲 乾隆做壽用【西遊記】招待外賓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1 07:49| 發布者: 山東受學| 查看: 2081|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資料圖翁同龢日記中,有一則關於宮廷聽戲的記載:光緒二十三年萬壽節,群臣行禮,退詣閱是樓,恭俟入座聽戲處。慈駕至,跪迎。太后在階上立,恭邸跪奏數語,率首領跪奏。臣於階下偏東摘帽碰頭。其實,清代宮廷演戲是 ...

資料圖

翁同龢日記中,有一則關於宮廷聽戲的記載:光緒二十三年萬壽節,群臣行禮,退詣閱是樓,恭俟入座聽戲處。慈駕至,跪迎。太后在階上立,恭邸跪奏數語,率首領跪奏。臣於階下偏東摘帽碰頭。

其實,清代宮廷演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宮中演戲的時間,常常從辰時(早晨七點)開台,未正或申正(下午二時至四時)散場,偶爾也會延長到酉時或戌時(下午五時至八時)。皇帝在處理政務之餘,把聽戲當成一日三餐。不僅僅視作娛樂,賦予教化的功能,還成為一種禮儀的象徵。清乾隆五十五年,朝鮮陪臣柳德恭從熱河入京,慶賀乾隆八十歲壽辰,每天被招待聽戲。他的詩集【灤陽集】中,有一首題為【圓明園扮戲】的詩,這樣描寫當時的情景:督撫分明結采錢,中堂祝壽萬斯年。一旬演出西遊記,完了昇平寶筏筵。他居然在圓明園一連看了十天的【昇平寶筏】。

【昇平寶筏】是以當時流傳的【西遊記】刊本為依據,編纂而成的一部內府猴戲。顯然這是為了藉助於【西遊記】的故事,歌頌大清帝國的太平盛世。籠罩着神話色彩的猴戲,通俗易懂,武打精彩,風趣幽默,在宮廷上下都深受歡迎。

康熙二十年,在評定三藩之亂後,清廷便開始將一些雜劇、傳奇劇本加以修繕,在內廷舞台上演出。懋勤殿舊藏的【聖祖諭旨】中,有一條關於崑曲的史料:【西遊記】,原有兩三本,甚是俗氣。近日海清,覓人收拾,已有八本,皆系各舊本內套的曲子,也不甚好。爾都去改,共成十本,趕九月內全進呈。由此不難看出,康熙皇帝頗具雜劇曲辭的鑑賞水平,特別是皆系舊本內套的曲子,也不甚好一句,說明他對音律極為精通。強調必須在九月完成,或許是為了趕在年底敬佛的臘八節慶演唱。

乾隆初年,皇帝命當時任內閣學士、南書房行走的張照,制諸院本進呈。張照根據康熙二十年【西遊記】編纂的【昇平寶筏】,共十本,二十四折,吸收了吳承恩小說的一些情節,將孫悟空伴隨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串聯而成,詞藻奇麗,引用內典經卷,大為超妙。結構新穎的猴戲,主旨是懲惡驅魔,近代舞台上演出的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戲,有不少源自【昇平寶筏】。無疑,清代宮廷大戲的編寫,張照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領軍人物。

【聖祖諭旨】中,還有一則談及昆弋絲竹:崑山腔,當勉聲依詠,律和聲察,板眼明出,調分南北,宮商不相混亂,絲竹與曲律相合為一家,手足與舉止晴轉而成自然,可稱梨園之美何如也近來弋陽亦被外邊俗曲亂道,所存十中無一二矣。獨大內因舊教習,口傳心授,故未失真。爾等益加溫習,朝夕誦讀,細察平上去入,因字而得腔,因腔而得理。當時的宮廷舞台,以崑山腔為主,兼及弋陽腔,必須嚴格按照規範演唱。亂彈、皮簧等聲腔尚未形成強勢。

道光六年,民籍藝人大多由蘇州織造派人護送回原籍,次年改設昇平署,從此南方的崑曲伶人難以進京,這對於崑曲在北方的流傳帶來了致命傷害。與此同時,亂彈戲卻逐步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勢力。皮黃、秦腔梆子諸腔堂而皇之地在宮廷上演。滯留在北京的徽班藝人因禍得福,除吸收崑曲曾經把西皮、二黃腔調用竹笛伴奏而形成的崑曲化演出,又利用崑腔和高腔原有形式加以發揮,增強了唱腔的震懾度,使得皮黃腔漸漸在北京被大眾認可,悄然衍成京腔大戲。但是道光五年的清宮檔案仍表明,為慶賀道光皇帝的母親五旬壽辰,所演出的猴戲【昇平寶筏】,陸續上演四本,每本二十四折,包括【花果山洞】、【石猴訪道】、【盜取袈裟】、【大士收熊】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