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周覽四海名山大川 向『無字書』中覓大學問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1 09:25| 發佈者: 懋基| 查看: 2311|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插圖:郭紅松一世間的書有兩種,一種是有字書,一種是無字書。1938年3月15日,毛澤東同志在抗大三大隊畢業典禮上對學員們說:社會是學校,一切在工作中學習。學習的書有兩種:有字的講義是書,社會上的一切也是書無 ...

插圖:郭紅松

世間的書有兩種,一種是有字書,一種是無字書。1938年3月15日,毛澤東同志在抗大三大隊畢業典禮上對學員們說:社會是學校,一切在工作中學習。學習的書有兩種:有字的講義是書,社會上的一切也是書無字天書。他自己在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中,不僅視書本為生命,直到臨終前還堅持閱讀;同時也特別重視社會實踐,通過走萬裏路向社會學習,向人民學習,吸收各方面活的知識,即所謂讀無字書。有字書,儘管卷帙浩繁,遠不止汗牛充棟,但畢竟還能以卷數計算;而無字書則充塞宇宙、囊括古今、遍佈社會、總攬人生,是任何手段、任何儀器也無法計量的。

讀無字書,自然包括旅行,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旅行為重要以至基本途徑。特別是那些名城勝跡、名山大川,總是古代文化積澱深厚,文人騷客留下較多屐痕、墨痕的所在。千百年來,那些文人墨客,憑着豐富的審美情懷和高超的藝術感受力,寫下了難以計數的詩文墨跡,為祖國的山川勝景塑造出畫一般精美、夢一樣空靈的形象和膾炙人口的華章雋句;使得後人足跡所至,隨處都有相應的詩文和軼聞、佳話,見諸方志,傳於史簡,充盈耳目,任你展開垂天的思維羽翼去聯想與發揮。實際上,在你親游身歷之前,通過讀有字書所形成的無數詩文、軼事的積蓄,已經使你不期然地背負上一筆情思的宿債,急切地渴望着對其中實境的探訪,情懷的熱切有時竟會達到欲罷不能的程度。

這樣一來,當你漫步在佈滿史跡的大地上,看是自然的漫遊,觀賞現實的景物,實際卻是置身於一個豐滿的有厚度的藝術世界。像讀有字書一樣,通過認知的透鏡去觀察歷史,歷練人生,體驗世情,從而獲得以一條心絲穿透千百年時光,使已逝的風煙在眼前重現華彩的效果。種種民族興廢、世事滄桑、家國情懷的鴻爪留痕,在時空流轉中所顯示的超出個體生命的意義,都在新的環境中豁然展開,給了我們無盡的追懷與感慨。

這是歷史,也是詩章,更是哲學,是天人合一的美學境界。人們既從歷史老人手中接受一種永恆悲劇的感懷,今古同抱千秋之憾,與山川景物同其罔極;又同時從自然空間那裏獲取一種無限的背景和適意發展的可能性,感悟到人不僅由自然造成,也由自己造成;不僅要服從自然規律,也能利用自然規律;人死復歸於自然,又時刻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具有不朽的價值。

一說歷史、哲學,人們往往都會想到那些十三經、廿四史,什麼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什麼古老的語言、悠遠的年限和深奧的密碼,總之,離開現實生活很遠,既深邃又神秘,只有走進圖書館、博物館,一頭鑽進故紙堆裏,才能有機會和它打個照面。實踐表明,真正有價值、有準備的旅行而不是那種群行群止的集體出遊,逐個景點匆匆點卯,然後咔嚓咔嚓,留下幾張照片,就算了事同樣可以收到閱讀的奇效。

最近,讀過一篇汪涌豪教授關於論述旅行哲學的文章,深獲教益。汪文指出,一切多情又深於情的人都把旅行當作修行,當作歲月的清課,精神的受洗。他們不僅從學理上駁正20世紀以來僅從經濟角度界定旅行的粗淺認知,還原其作為各種社會要素相互作用的複合體的實相,更持一種文化論立場,凸顯其背後所蘊藏的詩的本質與哲學的品格。如英國人約翰特萊伯就視哲學為旅行的關鍵性基礎。其實,還有好多更深刻的知見,長久以來都被人忽視了,我說的是類似諾瓦利斯這樣的天才詩人,他曾說:哲學原就是懷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尋找家園。或許,還有中國詩人白居易的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何獨在長安。他們其實都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旅行的認知,告訴人旅行走的是世路更是心路,而那個可稱歸處的家園與人的實際占籍無關,它只是讓人回到自己的詩意棲居。因此,與其說它是集遠離與回歸於一體,毋寧說更是回歸。正如與其說它是消耗,毋寧說是滋養;是付出,毋寧說是獲得。它是顛簸中的安適,轉徙中的寧靜,是在過去中發現當下,在自然中發現人性,在一切看似與己無關的人事中發現自己。當你真正有了這份切實的體悟,你就迎來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節點你終於懂得,什麼叫人走向內心世界的路,要遠比走向外部世界悠長得多。

就一定意義上說,賞鑒自然風景、游觀大千世界,實際上,無異於觀書讀史,在感受滄桑、開拓心境的過程中,體味古往今來無數哲人智者留在這裏的神思遐想,透過人文化的現實風景去解讀那灼熱的人格、鮮活的情事。當然,更如汪教授所言,同時,人們也是在從中尋找、發現和寄託着自己。

在這裏,我們與傳統相遭遇,又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它,於是,歷史就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為我們解讀當下、思考自身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此刻,無論是靈心慧眼的冥然會合,還是意象情趣的偶然生發,都藉由對歷史人事的敘詠,而尋求情志的感格,精神的輝映。這種情志包括了對古人的景仰、評騭、惋惜與悲歌,閃動着先哲的魂魄,貫穿着歷史的神經和華夏文明的汩汩血脈。

歷史老人和時間少女一樣,都是人類自覺地存在的基本方式,是隨處可見,無所不在的。比如,我在江蘇吳江的同裏、周莊這兩個江南名鎮裏,就曾同歷史老人不期而遇,覺得它們都有說不盡的話題。像對待有字書一樣,我的當務之急,或者說我所集中思考的問題,同樣是如何認知,如何解讀,怎樣分析這些歷史話題。

在前往同裏的汽車上,聽司機講了它的命名三部曲:由於交通便利,灌溉發達,土壯民肥,同裏最初的名字叫作富土;後來人們覺察到這樣堂而皇之地矜誇、炫耀,不太聰明,既加重了稅負,又無端招致鄰鄉的嫉妒,還經常不斷受到盜匪、官兵的騷擾,於是,就改成了現在的名字把富土兩個字疊起了羅漢,然後動了頭上摘纓,兩臂延伸的手術,這樣,富土就成了同裏;十年動亂期間,為了趕革命的時髦,造反派曾經賜給它一個動聽的名字,叫風雷鎮,但是,群眾並不買賬,為時很短,人們就又把它改回來了。你看,簡簡單單的一個鎮名,就經歷了這般奇妙的變化,煥發出許多文采,真應讚嘆這無字書的意蘊豐盈。

在周莊,看了幾處歷代名人宅第。船出雙橋,拐進了銀子浜,就見到一個沿河臨街的大宅院。舍舟登岸,跨進前廳,看到門額上標着張廳二字。原是明代中山王徐達之弟徐孟清的後裔於正統年間興建,清初為張姓所有。南行不遠,就到了江南首富沈萬三的後人建於乾隆初年的敬業堂,現在習稱沈廳。走進了這處七進五門樓,一百多間房屋,佔地兩千多平方米的豪宅,人們自然免不了感慨系之地談論一番沈家的興衰史。

沈萬三的祖上以躬耕墾殖為業,到了他這一輩,藉助此間水網條件進行海外貿易,從而獲利無數,資財鉅萬,田產遍於四方,富可敵國。無奈,做生意他雖稱高手,可是,玩政治卻是一個十足的笨伯。他同所有的暴發戶一樣,見識淺短,器小易盈,不懂得封建政治起碼的遊戲規則,一味四處招搖,不肯安分守常,結果,接二連三干下了種種蠢事,最後竟招致殺身慘禍。性格便是命運,信然。為了拍皇上的馬屁,沈萬三晉京去奉獻什麼龍角,還有黃金、白金,甲士、甲馬,並斥資建築了南京廊廡、酒樓。這下可爆出了名聲,顯露了富相。恰似欲渡河而船來,朱元璋修建南京城正愁着銀根吃緊呢,當即責令他承包城牆三分之一的建築工程。結果,他抓了個棒槌就當針,修過城牆之後,竟然異想天開,要撥出巨款去犒賞三軍。這下子惹翻了那個殺人成癮的朱皇帝,當即下令:匹夫犒天子之軍,亂民也。宜誅之!虧得馬皇后婉轉說情,才算免遭刑戮,發配到雲南瘴癘之地,最後客死他鄉,鬧得個人財兩空。此中奧蘊多多,一一彰顯在無字書裏,關鍵在於後人能否解讀出來。

如果說,這個堪笑又堪憐的悲劇角色還留得一點歷史痕跡的話,那就是周莊街頭隨處可見的名為萬三蹄的紅燒豬蹄膀。這是當年沈萬三大擺宴席的當家菜。據說,有一天,朱元璋帶着親信到他家裏來作客,他受寵若驚,一時竟不知用什麼珍饈美味招待是好。恰巧,這時膳房裏飄出一股濃的肉香味,皇帝問他是什麼佳餚,他便讓廚師把燉得皮鮮肉嫩、湯色醬紅、肥嘟嘟、軟顫顫的豬蹄膀端了上來,隨手從蹄膀下側抽出一根刀樣的細骨,輕盈地劃了幾下,皮肉便自然剖開。朱皇帝見了饞涎欲滴,一面大快朵頤,一面連聲稱讚:這萬三蹄真是好。從此,這道沈家名菜便譽滿了江南。

無獨有偶。萬三蹄之外,周莊還有一種列入江南三大名菜的蓴菜膾鱸羹,它也同樣聯結着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西晉文學家張翰,儘管和異代同鄉沈大腕兒生長在同一塊土地上,喝的是同一太湖的水,但他卻是典型的瀟灑出塵、任情適性的魏晉風度。史載,一天他正在河邊閒步,忽然聽到行船裏有人彈琴,便立即登船拜訪,結果,兩人談得非常投機,大相欽悅。許是像俞伯牙與鍾子期那樣以曠世知音相許吧,最後他竟隨船而去,而未及告知家人。到了洛陽,被任命為大司馬東曹掾。後來,他因眼見朝政腐敗,天下大亂,為了全身遠禍,遂於秋風乍起之時,託言思念家鄉的菰菜、蓴羹、鱸魚膾而買棹東歸。朝廷因其擅離職守,予以除名,他也並不在乎。他說,人生貴在遂意適志,怎能羈身數千裏外,以貪求名位、迷戀爵祿呢!後人因以蓴鱸之思來表述思鄉懷土之情。

如果說,讀無字書社會調查也好,出外旅行也好,對一般人來說,有利於豐富人生閱歷,獲取活的知識,開闊眼界,增益見聞;那麼,對於一個以認知社會、剖析自我、解悟人生為職志的作家,還有更現實、更直捷的收穫,那就是在讀無字書的同時,有效地豐富了表現素材,促成了創作構思。

20世紀末,我有中州之行,訪問了開封、洛陽和邯鄲這三座歷史名都,回來後給香港【大公報】寫了一組散文。這些在歷史上曾經繁華綺麗的文化名城,歷經滄桑嬗變,當年勝跡早已蕩然無存,但在故都遺址上,卻還存有沉甸甸的文化積澱和歷史記憶。漫步其間,我腦子裏湧現出很多詩文經史,翻騰着春秋戰國以來大部中華文明史的煙雲。我寫這些散文,沒有停留於記敘曾經發生過的史事(儘管這也是頗有教益的),而是努力揭示對於具體生命形態的超越性理解。

陳橋崖海須臾事,天淡雲閒今古同。三百多年的宋王朝留在故都開封的是一座歷史的博物館,更是一面文化的回音壁,是詩人們從中打撈出來的超出生命長度的感慨,是關於存在與虛無、永恆與有限、成功與幻滅的探尋。邯鄲古道上,既有燕趙悲歌,也有黃粱幻夢,兩種似乎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意旨,竟能在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和諧地匯聚在一起,這不能不引發人們對於悠遠的中國文化深入探究的興趣。

通過憑弔洛陽的魏晉故城遺址,我寫了廢墟這悲劇的文化,歷史的讀本,着眼點在於闡釋文學的代價及其永恆價值。魏晉時期留給後人可供咀嚼的東西太多。一方面,是真正的亂世,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政治腐敗,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名士少有存者;而另一方面,這個時期又是繼春秋戰國之後另一思想大解放的時代。儒學獨尊地位動搖,玄、名、釋、道各派蜂起,人們思想十分活躍。一時學者、文人輩出,呈現出十分自覺自主狀態和生命的獨立色彩,敢於盪檢踰閑,抒發真情實感,創作了許多輝耀千古的名篇佳作;尤其是他們所造就的詩性人生與魏晉風度,給予未來的文化發展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將審美活動融入生命全過程,憂樂兩忘,放浪形骸,任情適性,暢飲生命之泉,在本體的自覺中安頓一個逍遙的人生。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清代詩人趙翼的這一名句,既反映了文學創作規律,更揭示了時代塑造偉大作家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近年,我有機會重訪江蘇,曾有常熟古裏之行。改變了那種隨走隨看的形式,我索性就把景觀遊覽直接當作一部書捲來展讀。在我看來,書香是古裏的靈魂,是這座千年古鎮的主題詞,而詩卷則是它的展現方式。這樣,我就借用古代畫卷分為引首、卷本、拖尾的說法,寫了一篇別開生面的遊記,題目就叫【客子光陰詩卷裏】。

首先入眼的是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鐵琴銅劍樓,於是,我把它作為詩卷的引首。踏在潤滑的苔痕上,似乎走進了時間深處,生發出一種時空錯位的神秘感覺,說不定哪扇門吱呀一開,迎面會碰上一個狀元、進士。粉牆黛瓦中,一種以書為主體的竹簡、雕版、抄本這些中國數千年文明進程中的文化符號,讓他鄉客子親炙了瞿家五代在藏書、讀書、護書、刻書、獻書中所輝映的高貴的精神追求與文化守望,體味到高華、雋永的書香文脈。那麼,這部手卷的卷本在哪裏呢?那就是凸顯歷史名鎮、江南水鄉、時代文明三大主題的文化公園。堪資令人欣慰的是,當年那種文脈、書香,今天得到了有效的弘揚,實現了華麗的轉身。如果說,鐵琴銅劍樓這個引首是一篇陽春白雪的古體格律詩,那麼,作為卷本的文化公園,則是一首現代自由體詩章。它集休閒、娛樂、學習、觀賞、活動、展示等功能於一體,充分體現出時代化、大眾化、人性化的特點。而異彩紛呈的波司登羽絨服工業園,則相當於整幅詩卷的拖尾。人們在這裏,通過展館接近實際的亮麗的風景線,形象地了解到這一世界著名品牌的奮鬥歷程和輝煌業績,感受到融現代化工業色彩與文化韻味於一體的時尚旅遊的真髓。

書香古鎮孕育、滋養了萬千讀書種子,而這些讀書種子,又以其超人才智和非凡業績,反轉過來為古鎮跨越式發展創造出不竭資源。波司登的創建與發展,便是顯著的一例。他們由過去靠推銷人員千山萬水、千言萬語,跑遍全國各地去賣產品,轉換為靠名牌的影響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吸引世界客商走進來;企業從過去的單純生產型轉換為創意服務型,形成富有詩性的全新生態和源源不竭的動力,從而達致最高發展目標,稱雄世界,獨執亞洲羽絨服生產之牛耳。

同樣是展讀無字書,若是把在同裏、周莊旅行看作是讀史書,那在古裏,則是在披覽史跡的同時,又讀到了許多粉墨淋漓、芸香撲鼻的現代作品。當然,即使是不久前發生的閱讀情事,待到我執筆敘述的時節,它們也都像王右軍在【蘭亭序】中所說的,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而這類歷史的敘述,總是一種追溯性的認識,是從事後着手,從發展過程完成的結果開始的,因而不能迴避也無法拒絕筆者對於歷史的當下闡釋。就是說,作為無字書的解讀者(同時也是敘述者),我總會通過當下的解讀而印上個人思考的軌跡,留下一己剪裁、選擇、判斷的鑿痕。這同解讀有字書,是原無二致的。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