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藏宋代中國畫【猿猴摘果圖】。 又是一年歲末時。中國老百姓即將送走大吉羊(祥)的乙未年,迎來帶給人們新的夢想的丙申年。代表申年的生肖就是人們喜愛的猴子。 中國古代,常將猿猴連稱。人們喜愛猿猴,不僅因爲它那似人的容貌、靈活的體態、滑稽的動作,還因爲古人將它視爲長壽的象徵。東晉葛洪所撰【抱朴子】一書中,就有獮猴壽八百歲變爲猿,猿壽五百歲變爲玃。玃壽千歲的記載。伴隨長壽的自然是安詳平和、生活幸福。傳說長壽而面目似老人,加上長臂善於攀援,因此猿猴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又被賦予更爲神異的色彩。最膾炙人口的故事,當屬【吳越春秋】中所記越女與袁公比劍之事,當對搏三擊之後,袁公飛上樹梢化白猿而去。這則故事流傳後世,所以唐代詩人李賀曾有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的詩句。 中國美術館藏年畫【三猴燙豬】。 陝西省藝術館藏皮影【孫悟空】。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常常可以看到生動傳神的猿猴造型的藝術品。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猿猴造型文物,是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小型泥塑,體高不過5厘米左右,所以僅塑出形體的大輪廓,不作細部刻畫,古拙而生動,在出土的各種鳥獸塑像中間,以猿猴最引人注目它昂首挺身坐地,一副傲然的神態,表明石河文化的原始藝術家,不僅掌握了猿猴的體質特徵,而且達到了初步追求傳神的境界。 河北博物院藏西漢青銅器【花形懸猿銅鉤】。 河北博物院藏戰國中山王陵出土【十五連盞銅燈】。 進入青銅時代,猿猴造型仍是人們喜愛的藝術形象,在青銅文物中可以尋到它各式各樣的身影。山西聞喜出土的青銅【刖人守囿車】,其蓋上有一隻立體塑的蹲猴。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戰國時期青銅【螭梁盉】的蓋紐,同樣鑄成猿猴的形貌。以猿猴造型作爲青銅器裝飾更爲成功的例子,是出土於戰國時中山王陵的【十五連盞銅燈】,在托出燈盞的連枝上,塑出許多猴子攀援其上,姿態各異;燈下還有兩個赤膊男子,正給群猴餵食,更顯生動有趣。這一時期西南地區的古代民族青銅文物中,也常有以猿猴造型爲題材的藝術品雲南石寨山滇人墓出土的一件圓形【鎏金銅扣飾】,周緣是連續爬行的鏤空猴子群像,靈活而有規律,富於韻律感;江川李家山古滇國墓地出土的一件青銅臂甲上有各種動物刻紋,角落裡有一隻猿猴的圖像,張臂露齒,頗爲雄奇生動。 雲南石寨山滇人墓出土【鎏金銅扣飾】。 山東省曲阜市魯國故城遺址東周墓出土【銀猿飾】。 中國美術館藏陝西鳳翔泥塑【馬上封侯】。 青銅時代,也有很多利用猿猴的體態特徵製作而成的實用美術品,其中最成功的要屬山東省曲阜市魯國故城遺址出土的【銀猿飾】,猿呈探身取物的姿勢,一臂前伸,爪作鉤狀,用以作帶鉤,並在猿身上貼金,雙目嵌有藍色料珠,閃爍有神,華美異常。以猿伸臂作鉤的造型構思,在漢代文物中多有體現,且更爲生動實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花形懸猿銅鉤】,是一件頗具匠心之作:在倒垂的四瓣花朵的花芯處,倒懸一猿,它以右臂和右足上抓花芯,並伸長左臂下探,爪呈鉤狀,用以懸物,而且花芯和懸猿還可以隨意轉動,構思頗爲奇巧。但是漢代猿猴造型中藝術水平最高的,還屬甘肅武威東漢墓中出土的一些木雕像。這些木雕刀法簡練,但形態多變,只雕出形體的大輪廓,不拘泥於細部刻畫,能很好地掌控塊面和陰影的變化,拙稚樸實,神韻十足。在漢墓中發現的猿猴圖像,除了寫實的以外,也有一些寓意象徵性的作品。例如將猴和馬組合在一起,在畫像石和陶俑中都出現有猿猴騎在馬背的圖像,其寓意爲馬上封侯,以企望官場升遷。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甘肅武威漢墓出土【木猴】。 至遲到漢代,猴子已與十二辰中的申聯繫在一起,王充【論衡物勢篇】中就說:申,猴也。這就形成了以動物形象表示的十二辰圖像,也即至今還盛行的十二生肖,它們的圖像後來經常出現在古代文物之中。最初的十二辰是寫實的動物形象,在山西省發掘的北齊壁畫墓中,常繪有十二辰,都是姿態生動的動物,其中十二個圖像都保存完好的如山西省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稍後在隋墓中放置的十二生肖俑,形貌則由寫實轉向富於浪漫色彩的擬人化造型,並且穿上人類的袍服,塑成正襟端坐的姿態。到唐代墓葬中,開始讓這些動物像人一樣站立起來,身穿袍服,拱手肅立,只是從領口伸出的頭是動物的形象,於是平時躁動不安的猴子,也只得肅立不動,似乎萬分無奈的樣子,頗覺得有些裝模作樣,帶有幾分滑稽的色彩。 這種猴首人身的藝術造型,大約在唐末五代時期又出現在佛教石窟的壁畫之中。 克孜爾石窟壁畫【獼猴王捨身救群猴】。 在早期的石窟壁畫中,猿猴的圖像多出現於佛本生故事之中。例如新疆的克孜爾石窟,在菱形格排列的本生故事中,常見猴王本生,畫出了許多形態生動的猴子,都是極爲寫實的圖像。而在唐末五代時,猴子圖像更富傳奇色彩,它是隨侍著到西方求經的聖僧出現的。唐朝三藏法師赴印度求法,由於這次遠行路途險阻叢生,艱苦異常,富於傳奇色彩,所以當時就流傳出許多神奇誇張的傳聞,逐漸構成膾炙人口的傳奇小說,還出現了隨侍法師的杜撰人物猴行者。在相當於五代時修築的甘肅安西榆林窟第三窟,西夏壁畫普賢菩薩經變畫中,左側山石上有向菩薩行禮的法師。身後隨有馱經的白馬,白馬側旁畫出一位合掌行禮的猴行者,這可算是時代較早的唐僧攜帶猴行者西天取經圖。在該縣的東千佛洞中,也有好幾幅繪有猴行者隨侍唐僧的畫像。 劉繼卣繪連環畫【鬧天宮】局部。 這位猴首人身的猴行者,正是後來著名小說【西遊記】中那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的前身。猴王孫悟空,在書中被喻爲心猿,他那猿猴頭而身穿人類服裝的有趣造型,今天已是家喻戶曉、老少熟知,並被作爲中國畫、年畫以及麵塑、剪紙、風箏等民間工藝創作的題材,更是活躍在戲曲舞台和電影、電視屏幕之中。特別是孫悟空豎起齊天大聖的大旗,身披鎧甲大鬧天宮的無畏形象,更被視爲中華民族英勇抗暴精神的象徵。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