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韓美林給央視春晚節目組畫了一隻猴,沒想惹出了一場爭論。 爭論的第一個焦點,是韓氏之猴美不美。畫史上從北宋易元吉以降,經釋法常、朱瞻基到張大千,形成一路風雅之猴。倘若看慣了這些,再瞧那隻據說創作靈感來源於民間藝術的韓氏之猴,難免覺得不美。可喜愛民間藝術的朋友不難發現,韓猴脫胎於河南淮陽民間工藝泥泥狗中的『人祖猴』,無非在造型上變爲韓氏慣常的套路,用色更單純大膽而已。泥泥狗依託於淮陽太昊陵的人祖會,太昊即伏羲,乃『三皇五帝』之首,有學者認爲泥泥狗是遠古時代生殖崇拜的產物,將其論證爲中原文明的活化石。如此看來,韓美林爲春晚畫猴也算精心。 所以,猴子美不美,只是見仁見智,本無法掀起軒然大波。如今引爆話題的,其實是央視春晚節目組在韓氏之猴基礎上的再創作——3D動畫版猴子。 望著這個顏色全無漸變、線條棄絕柔和、質感走冰冷金屬范兒的3D小怪物,我不禁想起了古玩行里一個雖版本各異卻套路雷同的故事:某古董商在一戶農家發現一些精美的古物,可惜囊中羞澀,約定改日再來。農家自忖東西如此陳舊,若再弄得新一些,肯定能賣個更好的價錢。於是或把青銅器拋出燦燦金色,或給明式家具刷上一層新漆……總之,原本包漿潤澤的古物被處理得泛起明亮的『賊光』,足能晃得興沖沖跑回來的古董商頓足捶胸。 在我看來,對韓氏之猴進行的3D再創作,和故事裡那農家處理古物的做法如出一轍:不在乎原物之真,只一味求新。於是原作呈現於宣紙上的細微渲染不見了,便如古董表面浸透漫長光陰的包漿被抹去,其共同處在於抹殺了事物原本具有的、構成其本質性審美意義的細節。針對這種細節,德國思想家本雅明曾提出一個著名的美學概念:『靈光』。以早期攝影爲例,『(這些相片)與晚近的相片比起來能產生更深刻持久的影響力,主要原因是被拍者曝光的時間很長,久久靜止不動而凝聚出綜合的表情。』 這種因時間凝聚出的『靈光』與古物包漿被抹殺後四射的『賊光』形成鮮明對比。影視行業里有實操經驗的工作者很清楚,最適合3D建模的形象往往具有工業化的特質,而傳統中國水墨畫的渲染效果很難通過3D建模精準傳遞出來。說得再理論化一些,就是『機械複製時代』前的藝術作品,是很難用3D這樣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手段來再創作的。違背基本創作規律的嫁接,無論怎樣努力,其結果都必然和美感背道而馳。 在自然界,猴子與人類同屬靈長目,理所當然,這『萬物之靈眾生之長』也成爲古人寄託美好願望的重要元素。當我們在一個瓷盤上看到猴子、蜜蜂、喜鵲、鹿的組合,自然會想到『爵祿封侯』的寓意,今天的我們,在賦予它新意的同時,又該怎樣融入傳統的審美與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