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資料圖 解讀清史三百年,勢必涉及對清史的評價。清史學界的主流看法,還是基本肯定清朝的歷史貢獻。但對清史三百年的認識有別,其評價未必準確到位。我想,用無可懷疑的一些數字來證清朝的歷史真相,對深化清史研究是有益的。 數字就是史料,是各種史料最值得重視的組成部分,應當樹立數字歷史的新思維 從【史記】到【清史稿】共26部正史中,留下了大量用數字證述歷史的資料,在其他各種史書包括私人著述中,也留下了不少數字的記錄。數字與文字記述同等重要,兩者互證且互補。大學者阮元曾說過一段很精彩的話:數爲六藝之一,而廣其用,則天地之綱紀,群論之統系也。天宇星辰之高遠,非數無以效其靈;地域之廣輪,非數無以步其極;世事之糾紛繁賾,非數無以提其要。通天地人之道曰儒,孰謂儒者而事以不知數乎! 阮元一席話,指出數字無處不在:上經天,下通地,社會生活不可離。阮元之數字論,無疑是對幾千年數字之用的正確總結。回顧歷史,歷代應用數字、用數字記述史實,俯拾皆是。如,據【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率大軍攻入咸陽,金銀財寶、後宮美女皆不取,獨取戶籍、地畝、圖冊,此意是在掌握全國的土地與人口數,以備將來治國之用。其後歷代史書皆記載本朝的人口、土地及稅收等大量人文經濟信息,以至國家各級官吏設置,直至行政區劃、軍隊及軍事活動,等等,均有數目統計。這些寶貴的具體數字,爲後世展開學術研究提供了實證數據。清代所載各項數據,遠比前代更爲全面而豐富,如官方編纂的【清實錄】、國史及其他官書如【四庫全書】等,還有大量的地方志書、私人著述,無不包含用數字記述的史實。特別是清朝諸帝在位的每一年都要統計並公布該年度的土地增長及人口變化,乃至國庫存儲、蠲免錢糧、水利工程投資、軍費支出、官員薪俸等情況,都有具體的數額記載。可見數字在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都占據首要地位。 毫無疑問,數字就是史料,是各種史料最值得重視的組成部分。數字同文字記錄一樣,都是歷史的載體,其獨特之處在於它把歷史的內涵具體化,彰顯其真實的存在。數字與歷史的關係如此密切,對於史學研究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應當承認,我們的史學研究往往不那麼看重數字,總是偏重於研究事件始末、人物的實踐活動、是非的評斷,數字只是其中的附屬,很少有人把它視爲主要依據。這裡,還有一個認識誤區,即以爲擺弄數字與統計,是經濟史學家的事,似乎跟史學其他方面的研究無關。這一認識顯然是不正確的。我們應當樹立數字歷史的新思維,重新認識數字在史學研究中的特殊價值,若能如此,將深化我們對歷史的理解,並做出新的判斷。 關於數字清史的幾個例證 基於以上認識,我提出數字清史的學術概念。同時,清代個別學者對數字的重視與分析,無疑給予我們很多啟發,促使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又有了新的升華,不能說不具有新的學術意義。試舉幾例說明: 康乾盛舉千叟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北京首次舉行有來自全國4240位60歲以上老人參加的盛大宴會。其後,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開宴,參加人數共3900餘人;嘉慶元年(1796年),最後一次開宴,人數達5900餘人。開千叟宴,是盛世舉辦的一件空前盛事,前代所無。在國家財力雄厚、天下安定之時,皇帝與天下百姓,以60歲以上的老人爲代表,共享盛世成果。 六次蠲免全國錢糧。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開始,三年內分批分期普免全國錢糧,共3206萬兩白銀。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十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嘉慶元年(1796年)等五次全免,共1.4億兩,江南漕糧1200萬石,價銀1200萬兩,共1.52億兩。總計6次,免去近2億兩,相當於國庫平常年的4年全國總收入。歷代皆有蠲免、救災賑濟之舉,但一次性全國全免一年的錢糧稅收,卻無此記錄。 盛世滋補人丁,永不加賦。清以前,歷朝歷代皆征丁稅即人頭稅,此制已行千百年。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自五十年爲始,以本年全國人丁數爲常額,自此年後所生人丁,不再徵收丁賦。此舉實具劃時代意義。 編【四庫全書】,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堪稱中華傳統文化創製之最。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決策編纂,歷時10年,至四十六年完成。參加人員共4200餘人,收集圖書3461種,79039卷,9.9億字;共刻寫7部,總計55.3萬卷,25.2萬冊,1600萬頁,總字數69.3億字。此項文化建設爲古來第一,沒有任何一部書可以與之相比擬。康熙與乾隆兩帝各創一項中國歷史之最:康熙帝在位61年,爲中國在位最久之帝王;乾隆帝在位60年、太上皇3年,壽89歲,爲中國壽命最長的長壽皇帝。 如果能以可靠的數字爲據,展開公正的評價,也許對清史就不會發生那麼多分歧了 上舉幾個例證,尚不及清三百年史之萬分之一。這些例證,不過是清三百年史的點點滴滴,亦可窺見其內涵之豐富無比。這裡,特別強調的是用數字記述歷史,換言之,就是用數字來彰顯事實之真切而不虛。數字不分中外,也不論古今,關鍵是,從數字來區分質與量的差別,即便是用同一數字,說明不同的事物,其差別也大小不一。以上列舉的例證,皆爲清朝所獨創獨有,而清以前,歷朝歷代都不曾有過,此即清朝之貢獻。千叟宴、全國普免錢糧等,歷代沒做過;編【四庫全書】等,歷代或沒做過,或做了一些,遠未達到清朝的水平。這些,無疑是清朝對歷史的大超越,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我們評價任何時代的人和事,都離不開可靠的事實證據。而數字則是最可靠的證據。每個數字都含有重大的史實,每個數字都有精彩的故事。當然,如果數字不虛不假,沒有人爲的編造,最真實的莫過於數字。如果能以可靠的數字爲據,展開公正的評價,也許對清史就不會發生那麼多分歧了。問題是,學術界仍存在舊的傳統影響,評價不顧史實,尤其不看數字內所含有的重大史實,全憑個人感覺,以狹隘的民族觀念來毀損清朝,因而不能公平地評價清朝。 以數字解讀清史三百年,是研究清史的一個新途徑,也是一個新方法。能否爲學術界所接受?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重視數字史學。如同統計學必須重視數字一樣,把史料中的數字記下來,再深入研究,一定會取得新的成果。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