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故宮文物修復師:視文物如生命 工作時不能說話(圖)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2 18:17| 發布者: 無端| 查看: 2530|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工作人員在對一件漆器進行仔細的修復閔俊東在給記者講述他們修復文物的保護過程值班的屈峰下班時要將院落里的幾道大門上鎖封閉王有亮最近接收了一些香筒的修復任務在一排明亮的黃瓦中間,故宮裡的一片灰色房頂並不太 ...

工作人員在對一件漆器進行仔細的修復

閔俊東在給記者講述他們修復文物的保護過程

值班的屈峰下班時要將院落里的幾道大門上鎖封閉

王有亮最近接收了一些香筒的修復任務

在一排明亮的黃瓦中間,故宮裡的一片灰色房頂並不太引人注目。這裡是西三所,傳說中的冷宮。文保科技部就坐落在這裡。

海昏侯墓的驚世出土引熱議、為看【清明上河圖】排隊14個小時,國人越來越願意通過文物這樣的載體來了解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近期,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熱播,讓這些故宮裡給文物看病的修復師走紅。

在流水線的機器生產時代,已經很少有人翻山越嶺、舟車勞頓只為得到最純正的材料,而這些都是故宮文物修復師每天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工作。文物修復的手藝從中國古代的士農工商中的工算起,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文物修復師改變着文物,讓殘舊的文物煥發新顏,同時,他們自己也被文物改變。木器組科長屈峰對【法制晚報】記者說,在與文物對話中,你會逐漸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理解文物,從而會進一步反觀你和周圍事物的關係,以及思考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要苦力

修復用膠遵古法製作

砸五分鐘手就抽筋

屈峰把自己進故宮以來的性格的改變,稱作是一場修行。

今年39歲的他,是故宮文保科技部木器組的科長。木器組位於西三所進門的第一個院子。從屈峰的辦公室窗戶向外望,可以看見慈寧宮大佛堂的描金彩繪。

能讓殘舊的文物重現光彩,就是屈峰最大的心理慰藉,這其中就包括對國家二級文物清皇室紫檀嵌粉彩瓷片椅的修復。

椅子送來時,四條腿裡面三條腿都斷了,連接椅子腿之間的四塊牙板,三塊已經裂掉變形,粉彩瓷片也嚴重損傷。在修復時,要不斷地嘗試三條腿哪個接口對應哪條腿,而且必須得同時接,否則另外兩條腿就有可能對不上。修復難度可想而知。

從除塵、拆解椅子鬆動的部位、清理老化魚鰾膠、修補殘缺處、組裝粘合到燙蠟,戰戰兢兢數月後,紫檀嵌粉彩瓷片椅終於在屈峰手裡恢復了昔日光華,扶手外飾喜鵲顧盼生輝。

在故宮的文保科技部,流傳着這樣一句自嘲的話,不同組的手粘的東西都不一樣,青銅器組手上是鏽,木器是鰾,漆器組是漆。

鰾說的就是粘木頭用的魚鰾膠,也是古法熬製。為了製作出上等的魚鰾膠,屈峰經常要出差到千里之外的廈門去親自採購挑選最合適的黃魚魚肚。買回來以後,要用溫水泡發、加熱,然後放到鐵鍋里捶打,直到打成糊狀,過濾晾乾以後裁成條狀,用時加水熬成膠。

最痛苦的是砸膠的時候。在魚鰾不斷搗碎成糊狀的過程中,膠的拉力也會逐漸出來。屈峰說,經常在自己用錘子砸的過程中,會把整個鍋都帶起來。砸上五分鐘,自己就手抽筋、渾身發酸冒汗、沒有力氣。累到不行的時候需要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輪換着砸。而這只是萬里長城中的一小步。

屈峰對法晚記者說,如果把上午、下午上班的時間都算上,木器室里年輕的小伙子輪流着一刻不停地砸,一天下來,頂多能砸半斤的魚鰾膠就不錯了。整個製作周期要長達數月之久。所以有老話叫好漢砸不了二兩鰾。

相比於市場上賣的乳膠,只有費如此心思砸制的魚鰾膠,在文物修復時才不會對文物產生腐蝕。

要傳承

視文物如生命

將藝術精髓用到新作品中

自2006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今年是屈峰在故宮工作的第十個年頭。

他坦承,自己一開始來故宮工作並不是太適應。因為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沒有起那麼早。尤其是學藝術的,紀律性不是特別強。

十年間,他改變着文物,也被文物所改變。屈峰從一個天馬行空的藝術畢業生,變成了到現在鎖門的時候都會反覆拽幾下的木器修復師傅。

下班後,屈峰坐班車到望京後開始換車,他要去一個神秘的地方一個自己租的工作室,在那個一百多平米的空間裡,擺放着各種雕塑和工具。那是屈峰游離於白天中規中矩的傳統文物修復之外的另一棲息處。在那裡,他會把自己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對當代美術的一些思考傾注在這些雕塑上。

作為一個天馬行空的藝術專業畢業生,他曾經為中規中矩的日常工作中無法安放的藝術創新夢想而苦悶,到後來,傳統和現代在他的生命里以一種奇妙的方式融合。中國文化其中有一部分審美的精髓,就在木器裡面,我會從這裡挖掘,然後通過當代方式的轉換,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而屈峰從文物中體會到這些精髓已是工作七八年之後。

一開始的時候,我看文物就是文物,我就是我自己。後來,你會逐漸把文物當成一個生命去看。你是一個生命,它是一個生命,兩個生命在碰撞的過程中,就會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理解文物,反觀你和周圍事物的關係以及思考你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屈峰說。

要良材

跋山涉水只求一斤漆

為修復古琴學藝9年

做這個工作,如果你靜,你會變得更靜。如果你不靜,你必須靜下來。漆器組的科長閔俊嶸說,十二年在故宮修文物的工作對自己是一種磨礪。

長年累月地工作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閔俊嶸說,狀態不好的時候我不會動文物,你端着它的時候,中間就容易出問題。有的時候可能一上午就工作一兩個小時,心裡很焦灼。一定要把一天中狀態最好的時候用在文物修復上。這像準則一樣刻在每位文物修復師的心上。

作為漆器組的科長,閔俊嶸的手上會經常沾滿各種漆,碰到身上還會引起發紅髮癢的生漆過敏。但是為了防止戴手套手滑而引起的文物損害,他經常要赤手刷漆。

更多的時候,為了獲得更純粹的漆,閔俊嶸經常會跋山涉水和漆農一起去崇山峻岭去采漆。

采漆基本在比較容易出漆的三伏天進行。因為害怕白天漆被太陽曬起皺,割漆一般都在晚上。從深夜十二點到第二天黎明,閔俊嶸經常只戴一個頭燈在漆黑的沒有月光、伸手不見五指的山巒里作業,下面是陡峭嶙峋的山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墜下。

按照一棵樹十個口割四十刀,一宿割六十棵樹來算,有的時候六七個小時下來也就能裝一礦泉水瓶那麼多的漆。所以行業里流傳着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說法。

這些只是開始。為了修復好一把所有構件都翻開、上面的漆都脫落殆盡的清宮舊藏、國家二級文物金陵易少山斫古琴,閔俊嶸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為了修這把琴,他還專門買了一把斫琴學習樂理和演奏。9年時間,一直堅持學習。修復過程中,不能違背古琴基本的演奏功能。如何演奏自己也得懂。閔俊嶸說。

剛剛過去的春節,閔俊嶸就是在故宮度過的。除夕當天走在空無一人的故宮,這個工作了十二年的地方仿佛又有了第一次來時那種皇家大院的感覺。一進來,外面的聲音似乎都消失了,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要心靜工作不讓閒聊令新人鬱悶師傅批別太飄

早晨七點半,迎着晨曦,王有亮沿着高高的紅牆拐了幾個彎,在故宮西側一扇安裝了門禁的小門前停下,開鎖。

門的側牆上掛着漆黑底金色字的牌子:故宮博物院科技部。因為風吹雨淋,牌子邊緣的地方已經發舊,依稀露出斑駁的底色。

從這扇門進去後,還要再經過十扇門,王有亮才能到自己辦公的地方青銅器組修復室。吱的一聲,門開了。院子裡的三隻黃黑斑點的貓見到有人來,殷勤地跟在王有亮身後。他從屋裡拿出貓糧,倒在地上。它們一邊吃一邊搖着尾巴,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新的一天開始了。

王有亮今年52歲。從職業高中畢業之後,他就被分配到這兒工作,一做就是32年。為了把青銅器表面磨得光滑,需要用很大的手勁兒,有的時候磨得指紋也沒了,手上都是繭子。

最難受的是過濾銅繡的時候。漫天的銅末子飛到身上,遇到出汗,鼻子、臉甚至全身都是綠的。空氣中瀰漫着銅鏽的味道,聞多了鼻子、嗓子、眼睛都特別難受。王有亮說。

由於常年要接觸各種化學品,青銅器組修復室的人大多都有鼻炎。每當換季或天氣轉涼,都是他們最難受的時候,鼻子不適會一直打噴嚏。

最大的挑戰是對性格的磨礪。剛來那會兒年輕人嘛,歡蹦亂跳的。19歲就到故宮工作的王有亮經常會因為中午休息的時候出去溜冰或者游泳而被師傅批評。

剛來沒幾天,師傅陰着臉對王有亮說,別這麼鬧,你性格不能太飄,沉不下來做工作就不穩當。

有的時候甚至說話也不讓,兩個人想要聊個天都不行。這讓那時特別愛玩的王有亮着實鬱悶了一段時間。

如今在故宮看到的栩栩如生、蓮花上站着展翅欲飛仙鶴的蓮鶴方壺就是由王有亮修復的。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是全國一級甲等文物。蓮鶴方壺四個字是由郭沫若為其定名的。

初送來時,方壺的器腹裂開不規則形狀的大口子,耳朵也掉了一個,仙鶴看上去奄奄一息。從焊接耳朵、拉銅片補配腹部參差不平的口子,到往上做舊,王有亮開始一步一步地修復。

其中做舊調色是最難的。上色特別容易看出毛病來,你覺得是綠,但一上去馬上就能看出不一樣,有的時候甚至睡覺時都在琢磨加多少啊、是加點藍啊還是加點紅啊?

半個多月的時間,一件青銅器的稀世珍寶在王有亮的手中活起來了。他說,如果不出意外,這件青銅器至少一百年都不用再修。

現在自己一步一步穩當多了,之前年輕時的那些想法也都沒了。王有亮說。

安全癖也成了王有亮、閔俊嶸等故宮文物修復師的職業病,就是你永遠怕文物倒。例如,放置文物的時候得反覆檢查一下,防止發生意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