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穿越時空的震撼 『華陰老腔要一聲喊,喊得那巨靈劈華山,喊得那老龍出秦川,喊得那黃河拐了彎……』央視猴年春晚,華陰老腔藝人與歌手譚維維組合演唱的【華陰老腔一聲喊】,用粗獷豪放的『遠古之音』震撼了觀眾,也激發了人們對老腔的興趣和好奇。 華陰老腔表演 華陰老腔樂器:板胡 演員在表演華陰老腔【關中古歌】 新華社記者 李 安攝(資料照片) 當蒼勁的老腔響起,似乎讓人看到了古戰場上的長槍大戟、刀光劍影,忽而人歡馬叫、氣吞山河,忽而鳴金收兵、四顧蒼茫。陝人的剛強性格、雄強心態躍然而出。 這就是老腔,以其獨有的魅力,在瞬間就能激發觀者的情緒,並能不斷地掀起高潮。聽懂者或聽不懂者,都能被它深深地感染,隨著一起大聲叫好。 源起: 黃河岸邊的船工號子 起初以爲老腔一定是八百里秦川的產物,實際上卻不是。悠久的漕運歷史,造就了傳唱千年的老腔。 西漢年間,在渭、洛、黃河交匯的三河口處,有一座西通長安的水陸碼頭。千帆競進,船工眾多。因爲逆水行舟,免不了要光膀赤腳的縴夫拉縴曳船。船工們拉船時總是一人起頭喊號子,眾人跟著一起喊,一起用力。有人用一塊木頭有節奏地打擊船板,這號子便更有了一種號召,一種合力。那時,船工號子就會此起彼伏,響徹河道兩岸。 黃河邊上的船工就這樣拉了2000年,一人起頭喊號子成了一人主唱,眾人跟著一起喊成了眾人幫腔滿台吼,木塊擊板成了樂器,黃河岸邊於是有了一種獨特的戲種——老腔。這號子、還有船工用篙擊打船板的聲響,都統統被融入老腔的表演當中,形成了老腔獨有的『拉坡調』,老腔表演當中的拍打驚木就是從船工用篙擊打船板演變而來的。 雖然老腔是由西漢時期的船工號子在吸收當地民間藝術基礎上逐漸演化而來,然而在筆者看來,即便是船工號子,也只有落在這片黃土地上,才會這麼風生水起,才會這麼不可一世,才會這麼激盪人心。 演出: 五人就是一台戲 生於華陰的老腔實在是一種很優秀的劇種。它只需5人就可撐起一台戲:簽手(操作皮影)、副簽手、前手(主唱)、後台、板胡。但這個劇種里,『生旦淨末丑』一樣也不缺。只不過,這5種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擔綱。除了演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之外,『耍簽子』及演奏各種樂器,則演出班子的每個成員都很在行。 老腔以武工戲見長,跌打、廝殺、乘車、跨馬等動作,極其潑辣、矯健,頗有生動迷人的藝術魅力。老腔戲的唱腔爲板式變化體結構,比較簡單,板路有慢板、緊板、流水板、飛板等。幫腔爲曳船號子調,主奏樂器用月琴,板胡亦爲重要樂器之一。伴奏音樂多爲重疊樂句,不用嗩吶,而用拍板增強伴奏效果。拍板又名檀板,通用棗木,發音響亮,常與堂鼓、暴鼓、大鑼相配,最能突現老腔高亢激昂的音樂特色。 老腔唱腔的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就是『拉坡調』。所謂拉坡,就是一本戲在由主唱唱到最後兩句時,便大吼一聲,隨之全台所有的人都跟上相和,仿佛舞台幕後的幫腔。音調激昂雄壯,氣氛熱烈,不僅增強了劇情,還把演出情緒推向一個連續性的高潮。『眾人幫腔滿台吼,驚木一擊泣鬼神』就是對這種唱腔最形象的描述。在表演中,老腔藝人一手持著木凳子,一手高舉木塊,和著曲調,有節奏地、用力地擊打木凳,使觀眾和演員群情激昂、遙相呼應。 傳承: 打破陳規尋突破 老腔的傳承,有著明顯的家族性。起初是以世襲的方式傳承在泉店的張家,主要用於家庭自娛,其後進入民俗活動,社會功能也日趨強化,形成了職業性的戲班。老腔班社多以箱主堂號命名,如永盛班,也有以說戲者自行命名,如全生班等。 老腔的劇本從不外傳,因而形成了它演繹的封閉性。但在1928年,老腔唱本發生被盜案後,陸續出現了異姓門派,同時隨著張氏家族的繁衍分支,唱腔風格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但粗獷大氣的風格依舊沒變。 上世紀90年代初,如果說張藝謀的電影【活著】只是讓人們知道了老腔的存在的話,那麼話劇【白鹿原】則讓觀眾對老腔有了面對面的了解。從『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到『既見其人也聞其聲』,老腔傳承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曲折而耐人尋味。 2006年5月,華陰老腔被確定爲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老腔劇團的成立,對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的保護,提供了傳承和發展的舞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創造一種文化。老腔,一個原來並不廣爲人知的藝術形式,現在正在打破過去閉關自守的格局,以勢不可擋的勢頭,進入了大眾視野。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