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餖版』印刷:生於風雅 死於科技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4 00:39|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3288|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餖版印刷餖版印刷的工具和顏料。所謂餖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

餖版印刷

餖版印刷的工具和顏料。

所謂餖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黃小健樂在其中,在這個小房子裏享受時光。

西湖,桃園新村。這是沿寶石山而建的一個老式小區,處於杭州最繁華的地段,裏面的建築有些時空錯亂這裏似乎掩藏着有百年來的各種建築物。

黃小健老人,遠遠地出門相迎,引我們走小巷,沿台階上山,此時兩邊的建築變成了清一色的民國范兒。這以前都是誰住的地方啊?太有情調了!撫摸着斑駁的牆面,攝影師問道。黃小健尷尬地笑了笑:這地方,是民國初期傳教士建的教會醫院,老杭州俗稱麻風病院!

黃小健用拱花工藝製作的餖版印刷信封和用作印刷的雕版。

麻風樓有好幾棟,黃小健的家兼工作室就在其中一棟的二層。19世紀末,英國安立甘會傳教士梅滕更夫婦在這裏建立了一個戒煙所,1914年廣濟醫院將其改為麻風病院。1921年,英國醫學博士蘇達立受教會派遣來杭州從事麻風病治療工作,後來接替梅滕更擔任院長,他爭取到了英國國際麻風救濟會的援助,在寶石山東麓建起11棟風格不一的別墅,作為醫院的病院、宿舍及教堂。黃小健的母親是廣濟醫院的職工,也分得一套寓所,母親過世後,黃小健把寓所改為工作室。

踩着咚咚作響的木質樓梯上到二樓,最東邊的公共陽台上堆滿了或長或短的木板,它們就是製作餖版雕版的原材料黃梨木,旁邊緊挨着的屋子就是黃小健的家。這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老屋,牆上只有兩樣裝飾,一是寫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雕版印刷代表性傳承人的匾額,另外就是一幅雕版印刷的紅牡丹。屋裏的物件大都上了些年紀:老式的百頁木窗,14英寸的彩電,發着黃光的枱燈,八仙桌上堆放着的【十竹齋箋譜】【十竹齋書畫譜】【蘿軒變古箋譜】等書稿黃小健說他是一個戀舊的人,身處在這老物件營造的空間,會睹物思人。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戀舊的性格,他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挖掘、守住並發揚餖版和拱花這原本已失傳的手藝。

印刷用的每塊餖版在印刷前都需清理乾淨再着色。

生於風雅,死於科技

之前尋訪蘇州桃花塢年畫時,年畫傳承人陳祖德曾經告訴我們,傳統的木版水印法印書畫,最高的技藝是餖版印刷。

揚州雕版印書、南京金陵刻經處印佛經,只需要單色印刷;蘇州桃花塢的一幅年畫,有少則三四種、多則六七種色彩,可根據畫面顏色多少進行多次套印;而在印刷繪畫作品時,往往涉及十幾種甚至上百種顏色,明末時,在木刻畫彩色套印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套印技術,畫面上的每種顏色都對應雕出一塊小木板,這些小木板堆砌在一起,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猶如一種名為餖飣的五色小餅,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這種印刷技術因而被稱為餖版,也稱為彩色雕版印刷,清代中期以後,才稱為木版水印。中國的木版水印有兩大最高技藝餖版和拱花,很多雕版藝人宣稱自己修成了這兩大秘笈,但迄今為止,唯一讓這兩大技藝合體並得以被承認的,只有隱居於西子湖畔的黃小健。有人曾想高價購他的雕版,卻被黃老回絕了:我到現在雕出了一千來塊雕版,對一個雕版藝人來說,可能足夠多了,但一塊雕版就是雕版印刷術的一個基因切片,而我想要繪製的是整個雕版印刷術的基因圖!

不過,對於我們欣賞併購買他的箋譜和畫作,他卻是非常欣喜。用餖版和拱花技藝全體拓印的豐子愷、沙孟海的畫作,雖然是複製品,但是用最古樸、純手工的方法複製而成的,生動的畫面躍然紙上。說到高興,他還即場演示:取出一張雁皮紙(一種半透明的白紙),並覆在一本畫冊上,黃老左手用一把小起子將紙壓住,右手握着一隻筆尖細如針尖的毛筆,輕沾墨汁,開始臨摹畫稿,十幾分鐘後,【十竹齋箋譜】中的一幅便躍然紙上。自明代開始,中國,特別是江南地區的市民階層得到極大發展,他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強,名人字畫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普通市民階層負擔不起名人字畫的高消費,又想附庸風雅,於是複製品開始登堂入室。

這個商機最先被精明的徽商發現,明代末期,徽州人胡正言在刻工汪楷的協作下,在南京製成了餖版印刷史上的巨著【十竹齋箋譜】和【十竹齋書畫譜】;幾乎同時,漳州人顏繼祖與南京刻工吳發祥合作,用餖版印製了【蘿軒變古箋譜】。

所謂箋譜,就是信紙。古時文人墨客的生活十分風雅,寫信時,不僅內容要情真意切,所用的信紙也馬虎不得:寫給友人的信,信紙上要印琴棋書畫的圖案,以示品位;給佳人傳書,信紙上得附有南國紅豆之類,以表相思。箋譜就是為此而生的。

現代印刷工藝的普及,曾經在全國遍地開花的刻印社開始萎縮。曾經風光的南京十竹齋有名無實,黃小健所在的浙江美術學院西湖藝苑水印工廠也遭遇倒閉,讓西湖藝苑引以為傲的餖版和拱花技藝也失傳了。杭州已經找不到一個雕版傳承人了,我只能一邊到揚州、南京、蘇州四處尋訪雕版藝人偷師,黃老說。1953年出生在杭州的黃小健,為恢復杭州雕版的名氣,堅持傳承雕版技藝,鑽研木版水印技術。

雕版前需用漿糊將臨摹好的畫稿裝裱到木板上,待晾乾後再進行雕刻。

不拘一格傳手藝

拎起一張臨摹好畫稿的雁皮紙,黃小健徑直向陽台走去,用漿糊把它貼在一塊大木板上,用刷子刷平,如同手機貼膜一般,然後放在陰涼處風乾。八仙桌上放有風乾好的木板,黃小健左手拿鑿、右手拿錘,開始雕版。

這造型,怎麼和桃花塢年畫社、揚州廣陵刻印社還有金陵刻印社都一樣啊!我說。

當然一樣了。我想恢復杭州餖版印刷時,西湖藝苑已經解散了,我只能到全國各地偷師。雖然已經成為雕版印刷界的大腕,但黃小健十分坦誠,並不諱言自己手藝的來源。

畫稿、貼稿、刻版,餖版印刷的這些工序和普通的雕版印刷大同小異,等到黃小健收起拳刀的一刻,變化終於開始了:他拿起刻好的版走到陽台上,抄起一把鋸子,將原本一尺見方的木板鋸得七零八落,然後將那些小木板一塊塊放在桌子上,用抹布擦乾淨,原本被木屑蒙住的圖案顯現出來:一行字、一朵花、一隻螳螂、一座假山、一盆蘭草、一方印章那些分佈在大木板上、看起來雜亂無章的圖案此時都自立門戶,成為一幅幅獨立的圖案。

黃小健要拓印的是【十竹齋書畫譜】上的一幅畫,畫面上有十幾種顏色。古時的雕版只能單色印刷,3種顏色的圖畫,就要雕3塊版,進行3次套印。不過套印也有很大的弊端,一是會造成雕版材料的浪費,更重要的是,圖片印刷時可能產生重影。所以,像桃花塢、楊柳青這樣的年畫社,在印年畫畫稿時,顏色都非常單調,要麼大紅,要麼大紫,普通民眾尚可接受,對文人墨客來說,就太俗了。只見他把一堆刻有各種圖案的餖版擺在桌面上,對照着【十竹齋書畫譜】上的範例,每拿起一塊餖版,就從盒子裏取出一塊橡皮泥模樣的東西貼在反面,然後用力將餖版在印刷工作枱上壓緊。待整個畫面中的圖案都固定在工作枱上,就是最後的工序了。黃小健對照着畫稿,通過移動橡皮泥來調整餖版的位置,之後打開顏料盒開始調色:在假山上塗上淡青,在蘭花花瓣上塗上紫色,在花朵上塗上粉紅所有顏色塗好,他把宣紙覆蓋在餖版之上,用鬃刷在宣紙表面逐一刷過。整個過程不到十分鐘,一張畫稿就印好了。

黃老將印好的畫譜遞給我,又指指牆上裝裱好的那幅雕版印刷的紅牡丹,問我們:兩者有什麼不同?學美術出身的攝影師眼尖:裱好的這朵花是凸起來的,剛印好的這朵花是平面的。黃小健點點頭:這朵凸起的花,就是使用了拱花工藝。

所謂拱花,是一種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線條來表現紋理,讓畫面呈現出浮雕效果。黃小建拿出一個帶有陰刻花朵圖案的雕版,取出一張剛印好的畫稿,把畫稿上的花朵和雕版上的花朵疊加,又取出一個練指勁的鐵球,用毛巾包好,在花朵上來回滾動、碾壓了十幾個來回,再拎起畫譜,一朵紅色的小花從紙上凸顯出來。

您這用橡皮泥固定餖版、用鐵球碾壓拱花的方法,正宗嗎?我沒忍住,問道。

黃小健笑了:我這方法當然不正宗了。餖版和拱花技藝已經失傳多年,古人固定餖版用的肯定不是橡皮泥,拱花也肯定不是用鐵球碾壓,那是因為以前沒有橡皮泥,也沒有這麼光滑的鐵球。既然橡皮泥的固定效果足夠好,鐵球也足夠光滑,為什麼不能用?龔自珍說:不拘一格降人材。手藝的傳承也是一樣,得不拘一格!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