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高平炎帝遺存有六大罕見 許嘉璐稱中華文明根在農耕文化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4 01:11|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1499|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山西省文化廳廳長張瑞鵬主持開幕式。許嘉璐等學者專家及山西相關領導出席開幕會。2016年1月23日至24日,山西高平神農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研討會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文化廳、晉 ...

山西省文化廳廳長張瑞鵬主持開幕式。

許嘉璐等學者專家及山西相關領導出席開幕會。

2016年1月23日至24日,山西高平神農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研討會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文化廳、晉城市委市政府、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台灣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晉城市委宣傳部、高平市委市政府承辦。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胡蘇平出席研討會並講話。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出席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王震中兩位專家作了主旨演講。來自北京、天津、浙江、河南、河北、福建、台灣、香港等地和山西的專家學者共30餘人參加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傳承神農炎帝文化、增進中華民族認同,目的是通過對高平炎帝文化的豐富內涵、獨特優勢和深厚的神農炎帝文化資源加以研討論證,大力弘揚和傳承炎帝精神,並因台灣同胞的深度參與和共同主辦,切實增進海峽兩岸、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進一步激發和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發表演講。

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胡蘇平致辭。

開幕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在發表演講時指出,當下研究神農炎帝文化,首先要思考炎帝代表什麼。【史記】中記載炎帝有多方面的貢獻,大陸的炎帝陵有5處,其中山西高平的相關歷史文化遺存最豐富,台灣有500多萬人信仰炎帝(神農大帝),為什麼其威靈如此巨大?他認為應該視炎帝為中華農耕文化確立的偉大人物。在中華大地上生活過的先民,與其他大洲上的先民有很多相同處,比如經歷採集、狩獵、游牧、畜牧、農耕、手工業等階段。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時間最長,在這個漫長的農耕時期,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宇宙觀、價值觀、生活觀,中華文明的根主要在農耕文化。農耕社會所積澱的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身與心等關係的智慧,即使進入後工業時代,這些從農耕文化中發展起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仍然值得研究、發揚。許嘉璐希望提升炎帝文化的學術水平,同時以最普遍、最簡單、老人小孩都願意聽的語言和形式,告訴後代,秉承炎帝精神,發掘農耕文化精髓。

高平市委書記張玉宏介紹高平炎帝文化資源情況。

台灣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葉宏燈介紹台灣與高平兩地炎帝文化交流情況。

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就高平炎帝文化的歷史遺存進行了認真交流和充分肯定。專家一致認為,山西高平分佈的炎帝古廟、碑記、石刻,無論是數量規格還是密集程度,內容最為豐富完整、影響最為厚重深遠,在全國首屈一指、實屬罕見。具體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的優勢和特點。

從遺址遺蹟來看,歷史遺存相對完整。上黨地區現存有關炎帝的廟宇共有53座,其中在高平有炎帝行宮、炎帝寢宮、炎帝中廟、羊頭山炎帝高廟等廟宇院落35座。高平羊頭山上有保存完好、價值較大神農城、神農井、神農泉、五穀畦、耒耜洞等歷史遺存;神農鎮境內有與炎帝活動有關的換馬村、北營村、莊裏村等村名、地名,形成了一個令人驚嘆、相對完整的炎帝文化遺存的區域體系。

從考古發掘方面看,文物古蹟佐證有力。2015年11月,在羊頭山神農城遺址出土過程中,發現了大量人類早期活動的陶片和古步道、石牆、瓦礫,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專家考證,為仰韶時期文化遺址,迄今有5000-6000年的歷史,充分說明當時在羊頭山出現了頻繁的人類活動和以農業為主的生業模式。羊頭山山腳下還有舊石器時期的李家莊文化遺址,距今有1萬年的歷史,與農業起源有密切關係。

從文化史籍來看,文字記載翔實豐富。我們高平作為炎帝活動的主要區域,歷朝歷代的有關史書記載炎帝活動的文字十分豐富。從春秋時期的【管子﹒輕重戊】、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北山經】、晉代程璣的【上黨記】、北魏的【風土記】、唐代的【黑暗傳】、北宋的【太平寰宇記】,到明代的【山西通志】、明萬曆的【澤州府志】、清順治【高平縣誌】等等,有關高平的炎帝文化在史書記載中十分完整精緻,歷史文脈根源清晰可見。

從碑刻記載來看,石碑石刻獨一無二。境內有關記載炎帝活動的石碑石刻數量眾多、分佈極廣,時間跨度久遠。現保存有關記載炎帝活動的石碑110餘通,上起魏晉,下至清末民初,縱跨一千五百餘年。其中,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的五佛碑、唐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的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碑、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墓志銘、現存於莊裏村的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炎帝陵碑等四塊碑刻,在全國獨一無二。

從公祭民祭來看,祭祀活動由來已久。炎帝祭祀活動在高平民間相傳久遠,據【元史﹒成宗本紀】、【元史﹒祭祀志】記載,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嘗遣祭,禁樵採,說明在元代皇朝曾經派官員到炎帝陵祭祀。【澤州府志】、【高平縣誌】也記載,每年四月初八官方都要舉行祭祀炎帝活動。民間祭祀更為普遍興盛,四月初八就是當地人敬奉炎帝的日子。清康熙年間曾任高平知縣的柯貞干,在【重修東關炎帝廟碑】記載了當時四月八祭祀炎帝的盛況。相傳每逢廟會之日,民眾都要敲鑼打鼓,由社首抬着炎帝像到附近村社出場,場面宏大,民間流傳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裏當社首之說。

從風俗傳說來看,炎帝民俗風情影響深遠。在高平流傳着很多炎帝的神話傳說和民間習俗,滲透到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羊頭山周圍,很多地名、村名都同炎帝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當地還流傳着許多同炎帝有關的民俗,最突出的是對羊的崇拜。每年大年初二祭祀牛羊叫做牲口出行,意味着一年的開始;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白面蒸面羊敬獻到炎帝像前,祈求炎帝保佑五穀豐登。

與會專家學者對高平推動海峽兩岸炎帝文化交流、增進兩岸文化認同和民族凝聚給予了高度評價。普遍認為,華夏農耕文明肇始太行,傳承華北、湖廣、雲貴、海南和台灣等地,形成了海峽兩岸對神農炎帝文化共同傳承的信俗基礎。據統計,台灣神農炎帝信眾約為500萬左右,將神農炎帝作為主神奉祀的廟宇多達254座,配祀則達到500座之餘,充分表明中華民族始祖炎帝文化之根已經深深厚植於台灣。2012年以來,以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長、台灣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葉宏燈先生等為代表的台灣炎帝信眾,以台灣神農大帝協進會為代表的神農炎帝民間協會多次到高平尋訪、交流、研究、探討和祭祀。在高平炎帝陵修復保護工程建設過程中,葉宏燈等台灣信眾捐資捐物,積極參與和支持了工程建設。2013年和2014年,台灣炎帝神農文史學會等台灣神農炎帝協會組織150多位台灣著名專家學者、台商和信眾到高平參觀訪問,先後在高平開展了中華神農文化尋根之旅活動、以弘揚炎帝文化、傳承炎帝精神為主題的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高層論壇、祭祀神農炎帝等活動。2015年8月,台灣20餘家神農大帝宗廟代表再次到高平進行祭祀和文化交流。2015年10月,高平神農炎帝文化交流團赴台灣開展了神農炎帝文化交流活動。2016年5月14日,高平還將舉辦海峽兩岸炎帝農耕文化節,山西省已將該項活動納入華夏之根 文明之旅山西(古中國)國際文化旅遊節。該項活動將對推動兩岸炎帝文化交流、弘揚和傳承炎帝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