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武林舊夢:民國年間為何武學興盛?(圖)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4 15:55| 發佈者: 無端| 查看: 1598|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對許多人來說,武林如同夢寐,似乎只存在於金庸們的小說或者徐克們的電影之中;武林中人,亦不過一場遊戲一場夢。浸染那個武林夢的人,可以把自己任意幻想成踏雪無痕的飛賊,或是比武招親的力士,抑或以一當萬的莽夫 ...

對許多人來說,武林如同夢寐,似乎只存在於金庸們的小說或者徐克們的電影之中;武林中人,亦不過一場遊戲一場夢。浸染那個武林夢的人,可以把自己任意幻想成踏雪無痕的飛賊,或是比武招親的力士,抑或以一當萬的莽夫,遇到英雄救美、匡扶正義之類的好事,自己就可以代辦。

可這樣的武林越多,真正的武術就離我們越遠,最終就剩若干謀生者勻勻手、翻翻跟頭。我總以為,趁最後一點點武林夢還未碎盡時,功夫還是要練,真武術也要講。真武林是什麼樣?達摩、張三丰、宋太祖、岳飛、戚繼光們都太遠,離我們最近的武學高峯,是民國。

孫中山題詞:尚武精神

晚清以來民間武術復興

大師們畢竟不是石頭裏蹦出來的,民國武術盛況空前,中華武士會、中央國術館蒸蒸日上、大師輩出,離不開晚清以來武術復興的民間土壤。

清朝早期有嚴格的禁武禁私兵制度,不僅不能設擂比武(洪熙官、方世玉電影裏那些比武招親情節都是要殺頭的),或者私自傳授功夫,就連家裏放點管制刀具也是違法的。在清初這樣嚴格的禁武管制之前,明末的雙手刀法、槍法及射法,都曾達到高峯,這裏不能詳述;但晚明時的武學成就,遭此易代之際,被迫停滯了兩百餘年,也算是文明一大浩劫。

禁武的改變,是從晚清時候開始的。今天武壇各大派,可明確上溯的傳承最早也只能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論是太極、八卦還是八極、劈掛。這正是康乾時期對武術的打壓到晚清才減弱所致。至於再往前的偽托,有乾隆時的大師,明代的宗主,遙遠的岳武穆、宋太祖甚至武松,基本都靠不住。

到了民國初年,大派大師開始齊齊地出現。除了嘉、道以後帝國控制力減弱,習武禁忌開始鬆動的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南方的太平軍與北方的捻軍肆虐,民間不得不設法自保。這復興的第一代拳師中,著名者如李雲標、李大忠,馬鳳圖先生祖父馬捷元等高手,皆在與捻軍的戰鬥中或殞身或重傷。他們的門徒徒孫一輩,大多又參與了三十餘年後的義和團運動。

要知道,義和團是一次清政府官方鼓勵的全民習武運動。雖然之後的影響不甚曼妙,但確確實實為傳統武術在民間尤其是在華北的推廣,狠狠地助了一把力。其中湧現過不少著名的大俠,如大刀王五等。民國初年的天津武壇諸將,如武士會長李存義、董海川弟子宋唯一,及稍晚輩、後來的名中醫王子平,都是參加過義和團的人物。

所謂時勢造英雄,正因十九世紀晚期中國的動盪,才引得民眾重新拾起各路武藝,遂有高手出世,以武犯禁。武林重振的基礎就在於此。

德國女攝影家海達莫裏循(Hedda Morrison)攝,現藏哈佛-燕京圖書館。照片中拳師傳授的應為八極拳,此式為八極拳小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門頂肘式。

鍾情武術的民國政壇大佬

民國政壇中,也有鍾意武術的傳統。

比如孫中山,雖是謙謙君子、手無縛雞之力,但他很可能是個武術迷。他在精武體操會十周年時為這家武館題下著名的尚武精神四個字,還為精武會特刊【精武本紀】撰寫序文,使體操會成為一時之重。不少民國政要,尤其是軍界大佬,都為各色武術團體張目,如馮國璋做過中華武士會的名譽會長,蔣介石授意成立中央國術館,舊軍閥裏功夫最好的馮玉祥還做過那裏的名譽館長。這裏面除了興趣外,現實的效用也不容忽視。

說到民國Founder們對武術的訴求,最典型的就是同盟會燕支部的成立與輸出的人才。

燕支部前身,最早要上溯到清末廖仲愷曾兩次奉孫中山之命來天津,擔任同盟會的天津主盟人。後來,又有了同盟會河北支部的外圍組織共和會,及汪精衛領銜的中國京津同盟會分會。到了民國建立後的1912年3月,中國同盟會轉為公開政黨,但遭到袁世凱的打壓。燕支部就是在此時由孫中山授意成立的,算是孫博士在南北議和後,給北洋政權的後院布的一個局。這一次小小的嘗試,雖不至於真正意義上給北洋政府添亂,卻在中國武術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燕支部當然是個革命組織,但它的副產品有些特別,那就是因燕支部而成立的中華武士會;甚至,武士會還早燕支部一個月掛牌。武士會正副會長就是同盟會成員葉雲表與馬鳳圖。葉雲表在電影【一代宗師】中出現過,為了附和葉問而被說成了廣東人,其實他和絕大部分第一代武士會成員一樣是地道的河北人。這群由孫中山等南方政權組織起來的武林高手,革命事跡雖不甚顯著,但造成的社會影響卻不小,除了成系統的武學訓練與比賽體制的建立外,武士會本身培養出來的武術大家們,對近代史的進程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916年4月,中華武士會本部第一班畢業學員合影

【LIFE】雜誌攝影師Jack Birns攝於1948年3月,照片中的老拳師是當時著名的跤王佟忠義。

比如不少高級護衛都出自武士會教師神槍李書文門下。溥儀出關任偽滿洲國皇帝時的御前侍衛,就是李書文最卓越的弟子、也是武士會的成員霍殿閣。霍公晚年因違抗日本當局的旨意流落長春街頭鬱鬱而終,殊為可惜。另一位劉雲樵,是李書文的晚年弟子,抗戰勝利後隨蔣介石去台灣,任侍衛室安全顧問。劉不僅出自民國第一流高手門下,且晚年推廣武術至日本、東南亞,尤其對八極拳在全世界的傳播,居功至偉。

武士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還有馬鳳圖、馬英圖兄弟倆。滄縣馬氏一門為武術復興的代表家族。馬鳳圖本人是同盟會成員,積極參與革命,同時又文武雙全,忠肝義膽。一門之中,還為之後抗戰付出良多。二弟馬英圖,一生戎馬;三弟昌圖,抗戰爆發後參加回民支隊;四弟瑞圖,入西北軍劉汝明的六十八軍,英勇殉國。馬鳳圖的長子馬廣達,早年隨父親投入西北軍,以刀法精純受到張之江、張自忠、趙登禹等西北軍將領的賞識。參加1933年長城抗戰的喜峯口大刀隊,夜襲日寇,身負重傷,後來帶傷操練士兵,不幸創傷復發而殉職。馬鳳圖諸子皆投身新中國武術運動之中,幼子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馬明達先生著述頗豐,為近代武壇保留下許多第一手的資料。

馬氏兄弟中,馬英圖武藝最為卓著。他曾任教於中華武士會及後來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國術館,對八極拳、劈掛拳的整理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抗戰時先後在孫連仲、劉汝明等部任武術教官,參加了著名的台兒莊大戰。至今馬氏兄弟門下的西北通備拳一脈,仍傳承有序,弟子遍及天下。

正在訓練大刀的西北軍29軍

近代武林的真實與虛妄

在講述近代武術史的時候,大抵有民間和國家兩條線索:一方面,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以來,勃興的民間武風,這股風潮迅速從京畿、華北蔓延到全國。另一方面,從革命者、軍閥直到抗戰期間的國家上層建築,不時對武術產生的興趣與訴求,希望這種古老的搏擊術在開啟民智或者冰冷的戰場上有所作為。這兩條線索本身各有側重,也有不少研究的史料,但也有着各自的真實與虛妄。

比如,民間的武術材料中,最有價值的是能直觀看到武術演練、格鬥及傳播演變的生態。武藝技術的沿革,大都依照民間格局傳承,只有極少數受到國家層面的干預,如戚繼光的戚家軍、民國的武士會、國術館官定國術。從北方農村在打穀場上兩個人拉架子,就知道傳統武術與空手道、跆拳道在形式上有什麼差別。這種今天也能看到的傳統武藝形態,也有助於還原歷史上的古典武術技術原貌。

但這裏最大的問題是存在着許多傳說與虛妄,小到習武者長生不老、刀槍不入,大到大刀王五隻身抗擊八國聯軍,霍元甲、王子平、霍殿閣等紛紛在上海灘擊倒沙俄大力士,這些傳聞的真實性已然成為歷史敘述中比較難處理的部分。講多了民間的綠林高手,會演變成無止境的吹捧與再開發,正經的學術報刊上也競相登載我所認識的高手之類的文字,來吹捧某位不知名的拳師。這裏完全沒有想看低任何一位民間拳師,但用民間的一角去還原整個武林未免太過盲人摸象。

坊間流傳的小人書【拳師霍殿閣:末代皇帝的保鏢】

而存在於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武術,的確可以從各種存世文獻中找到不少材料,不論是來自於革命者意志的武術團體,還是國家教育體系下的武術學校,以及服務於軍旅的武術技巧。但那些檔案、書籍裏的武術,未免空疏和抽象。大家或許只聽說過神槍李書文,但神槍究竟是什麼槍、如何演練、功效幾何,不練武者大約是不容易想見的。我們也都聽聞西北軍窮,沒裝備,駐守華北時候多配備大刀片子,是用扒下來的鐵軌鋼鍛造的。但是軍旅中具體怎麼演練大刀,那個對刀法痴迷的馮玉祥司令,平時操練的是哪路刀法,赫赫有名的破鋒八刀怎麼用,這些都是空疏的國家線索中比較忽略的。

研究者外,電影人也反覆嘗試着解讀武林,但幾代武俠片的講述者遇到的是和學界類似的問題。要不就是還原不出武藝原貌,要不就是反映不出真正的歷史背景。電影【師父】裏面那套師父讓徒兒踢館的理論,似遠非當日武術界的通例,而廖凡使用的功夫也不是活躍在京津形意、八卦的路數,他用的兵器更是不似步戰標配。電影當然是戲說,無傷大雅。可如果能從研究的心態去講故事,那無疑會是一部好作品。個人以為,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和相關的紀錄片【宗師之路】,倒是真的把大歷史中的國家與地方演繹到入木三分,也是極少數拿捏到民間武藝與國運間敘述邏輯的作品,對武術史研究亦有貢獻。

【一代宗師】電影劇照,圖中張震演示的是八極拳小架按陰掌式,傳李書文所作【小架歌】裏的右手高挑打洋炮,甩手退步忙護襠。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