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如何成爲書畫鑑賞達人:眼力主要靠『定力』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4 13:06| 發布者: 山東受學| 查看: 2334|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鑑定是一門眼學,靠的主要是眼力,這是沒有問題的。 一般人會把眼力理解爲依靠眼光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這從字面上看似乎也沒有錯,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賴一雙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卻未必根植於你的眼睛。 ...

鑑定是一門眼學,靠的主要是眼力,這是沒有問題的。

一般人會把眼力理解爲依靠眼光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這從字面上看似乎也沒有錯,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賴一雙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卻未必根植於你的眼睛。

這要怎麼解釋呢?打個比方吧,拿一條寬20厘米的長木板放在平地上讓你行走,你一定不會走到木板外面去,如果把木板升到100米的高空,你原來的能力還在嗎?再比如,站在一定的距離,把籃球投進籃框裡,是一種與準確有關的能力,但是象喬丹那樣,在NBA總決賽最後一場的最後一秒,從對方的激烈圍搶中高高躍起,空中繞過阻礙,投進壓哨逆襲的一球,所需要的能力,卻不是準確所能概括的。

閒聊中拿起一本畫冊或圖錄,隨手翻翻,說這張是真的,那張是假的,憑藉已有的知識,大家可能猜的都不離譜,因爲起碼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一旦有朋友要你在拍賣現場調貨鑑定,拍板買張幾百萬元的書畫,或許你的大腦一下子就空白了,假設你之前並沒有太多實戰閱歷的話。

有句鄉諺說:當官靠提攜,撐船真才子。撐船的知識和技巧並不複雜,但要想從急流險灘驚濤駭浪中全身而退,卻需要一種日積月累的,既與外境周旋,又與我周旋的真功夫。鑑定一事,實與撐船相近。

晚明書畫鑑藏家張丑在其【清河書畫舫】一書中指出:是故善鑒者,毋爲重名所駭,毋爲秘藏所惑,毋爲古紙所欺,毋爲拓本所誤,則於此道稱庶幾矣。這裡所謂的駭、惑、欺、誤,都與眼無關,而與心有關。

從這個角度看,鑑定也是一門心理學。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種定力,是通過與自身各種微妙隱蔽的心理作鬥爭的過程逐漸建立起來的。

爲重名所駭者,本質上是自信不足,心虛怯陣。重名就是來頭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舊藏,著錄累累,前輩大師的結論,題跋幫手的過硬等等。宋代書畫家米芾以善鑒稱,他在【畫史】中有如下一段記載:文彥博太師小輞川,拆下唐跋自連,真還李氏。 一日同出,坐客皆言太師者真。 文彥博將王維【小輞川】真本後面的唐代題跋拆下來,配到自己的偽本上,結果滿座賓客被這題跋所駭,把真假弄顛倒了。

與怯陣相反的是輕敵,古代書畫市場上,那些缺乏證據鏈的,光頭光腦的真龍,被冤枉埋沒的又何可勝數。鑑定中的求真與務實,需要的是一種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獨立精神,既能視袁紹如㙇中枯骨,又能識英雄於草莽之中。

在輕率與狐疑的兩端來回遊移,是每一個搞鑑定的人必經的心路歷程。當一段時間戰果豐碩,或受到高人印可,信心滿滿,顧盼自雄,頗有半尺定真偽的氣魄;而當新遭重挫,則如驚弓之鳥,草木皆兵,不管看什麼作品都先往假的方向揣測,三思而不敢行。直到歷練有年,真積力久,才有可能趨於矜平躁釋,不激不厲。

古代書畫鑑定七人小組從左至右依次爲:謝辰生、劉九庵、楊仁愷、謝稚柳、啟功、徐邦達、傅熹年

剛愎自用無疑是眼力的毒藥。鑑定乃層層掘進之事業,需要不憚改過、從善如流的態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綁架,自護其短,不能虛心面對不同見解與前沿知識,自然無法做到吐故納新,精進不已。而依賴與從眾,則是固執的反面。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與其他人一起看東西的時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對某件作品已有明確看法,多會不自覺地產生放鬆的心理。據當事者回憶,早年古代書畫鑑定七人小組在全國各地文博單位鑑定書畫時,就常出現這樣的情形由於鑑定數量龐大,一件書畫拿上來後,只要一兩個說話影響力大的人發表了觀點,其他人除非發現有力證據,多是隨聲附和。

由貪婪而自欺,因畏難而避責,又是另一對矛盾。貪心一起,智商歸零,這是世上絕大多數騙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幫別人鑑定難得犯錯,而自己買東西卻時而馬失前蹄,就是撿漏心理的作祟。撿漏之心一旦發動,通常八匹馬拉不回來,貪念趨進,理性後撤,使勁尋找有利自己判斷的正面信息,而對反面信息視而不見。於此等處,可知信息與外緣其實無處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撿擇。

多數搞鑑定的人在遇到風格不典型、證據不充分,一時吃不準的作品時,往往疑罪從有,傾向於說假,這顯然是畏難心理在起作用,因爲一件作品被證偽的可能性似乎是永遠存在的,而證真卻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在涉及買賣的場合,說假不需要負責任,甚至還會顯得眼光嚴,姿態高。所以,敢於看真,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水平與自信。

看來,在鑑定這件事情上,感官、知識、經驗與智力並不是我們可以完全信賴的對象。當你的情緒帶有某種色彩時,所有接收到的信息也都蒙上了色彩,說得更極端些,當一個人的心理處於扭曲時,連一加一這樣簡單的計算都可能出錯。因此,直面自己內心的軟弱之處,敏感地覺察並安頓好心的狀態,是鑑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功夫。

在書畫鑑定中,印章、紙絹、題跋、收藏印、著錄和裝潢等相對明確的、硬的、實的信息,只能作爲輔助證據,主要證據則是時代氣息、個人面貌、筆性筆力這些模糊的、軟的、虛的信息,這是前輩鑑定大家的共識,也是書畫鑑定理論的基石。而這些模糊的、軟的、虛的信息,在多數情況下,都是可以移動的,可以受心理慣性左右的,當你傾向於看真時,那些可移動的信息就指向於真,當你傾向於看假時,那些信息就倒向於假。

所以,離開了定力,就沒有靠得住的眼力。眼學的背後,是一門心學。 一方面,要保持內心的清明、中正、開放、虛靈,活潑潑地。另一方面,要隨時省察起心動念的那一瞬間,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見和慣性思維,並且能夠及時糾正、轉向。恰如中鋒用筆,實質上是一種不斷讓筆鋒從偏側散亂的狀態回歸中正與彈性的動態平衡的能力。

佛家雲八風吹不動、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運用到鑑定的場合。從這個角度看,鑑定與撐船、寫字一樣,都可以成爲一種修行。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