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國寶廳現場。 唐寅【行書落花詩】。 朱邦、陳淳【採蓮圖】局部。 展廳不足200平米,但可以說是中國美術館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近日,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如是說。他所言的展廳即是預計今年對外開放的精品陳列廳,位於美術館六層,主要用於曬國寶,首期展覽將推出明代繪畫。中國美術館此舉引起了業內的關注,這一重要舉措無疑是延續了自2014年以來典藏活化的概念。值得關注的是,在藏品如何走出庫房問題上,藏品數量較少的美術館同樣有自己的策略,如央美美術館以及北京畫院美術館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中國美術館 開闢展廳展示館藏精品 提及國寶廳的緣起,吳為山說,有次一位遠道而來的觀眾來美術館看展覽,提出想看看我們的鎮館之寶,但遺憾的是那幾天恰好沒有展出館藏作品。類似的事情發生過不少次,因為很多展覽的展期很短,觀眾還沒來得及看,便撤展了。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吳為山說:我們把六層資料室騰了出來,作為一個長期展覽的小廳。該廳被命名為精品陳列廳,主展國寶。雖然地方不大,小廳不足200平米,但可說是中國美術館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展出的必然是館藏精品中的精品。 吳為山透露,國寶廳將於今年對公眾開放,會按時段、分板塊地陳列館藏國畫與油畫精品,兩個畫種各以半年為期,層層推進,形成系統的序列研究。首期展覽於去年中秋節期間就開始佈展,一旦面向公眾,除周一閉館之外,大家隨時都能看到中國美術館所珍藏的國寶了。 首展展出21件明代書畫 記者來到國寶廳時,現場已經佈置完畢,呈現的是中國美術館所藏的21件以明月入懷為主題的明代書畫珍品。吳為山告訴記者,明月入懷語出自南朝宋鮑照【代淮王】一詩,朱城九門門九開,願逐明月入君懷,既指喻人之心胸開朗、高風亮節,又暗合大明王朝書畫創作的璀璨多變。 展出的21件作品涉及明初院體浙派吳門畫派,在展示明代早、中期三種藝術風格各自面貌的同時,還試圖揭示相互之間的異同和內在流變脈絡。其中,尤以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精品呈現為主,而幾件明代前期的佚名作品尺幅宏大、景象壯觀、敘事詳瞻、描繪精謹,能夠較好地補充學界對於明早期多樣風格混合的整體認識。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展覽中,夏昶的【竹石圖】和吳偉的【水際納涼圖】首次展出,相信更當成為此次陳列的觀瞻重點,吳為山說。 殊為難得的是,唐寅【行書落花詩】將全卷展出,作為探究吳中文人雅趣及江南第一才子的內心世界和書風面貌提供了珍貴的線索。據了解,首期展覽作品分兩批呈現,各展三個月,後一批作品繼續呈現明代繪畫,主要圍繞董其昌為核心的松江派、個性表現畫家以及晚明變形風格展開,鋪陳出明代後期文人繪畫,展出作品或將涉及董其昌、藍瑛、徐渭、陳洪綬、吳彬等名家。 北京畫院美術館 齊白石作品展已啟動第二輪 藏品僅7400餘件的北京畫院美術館真可謂是小而美,儘管總數不多,所藏齊白石作品逾2200件,為全世界擁有齊白石作品數量最多、體系最完備的美術機構。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告訴記者,自2005年以來,北京畫院美術館圍繞館藏齊白石作品推出了十個大型主題展覽,至2014年,花了十年時間把齊白石的作品全部整理了一遍,目前正在展出的草蟲系列屬於第二輪了。 在第二輪展出作品中,不僅展出了我館所藏的齊白石草蟲繪畫,還把全國重要美術館和機構的相關藏品也借了過來。吳洪亮說,對於外行而言,可能只是看看熱鬧,但內行就能看出門道了,因為齊白石的草蟲作品特別難整理,他這時期、這類風格的作品涉及斷代問題、代筆問題、真偽問題、繪畫技巧以及作品風格演變等,全都隱藏在裏邊,通過這個展覽,專家們會有所了解。 相較於其他美術館來說,北京畫院美術館呈現的研究性展覽展期長達7個月,也就沒必要開闢固定的陳列廳了。雖然藏品不多,但依舊有從未在該館中展過的作品,很多年前收藏了一套沈堯伊的【地球的紅飄帶】,這是連環畫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一直沒有合適的主題在我館展出。吳洪亮透露,這件作品在今年下半年將有機會走出庫房。 央美美術館 每年至少展出庫存藏品10% 與其他家美術館不同的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藏品多傾向於輔助教學之用,目前藏品數量約15000件。前天,於央美美術館開幕的至愛至塑王臨乙王合內夫婦作品、文獻紀念展,即是推出的館藏展品。 央美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告訴記者,這批雕塑及文獻達一百多件,他們於上世紀90年代就將作品捐給了央美,整理、修復作品花了十多年。實際上,該展覽中絕大部分作品在去年年底已經亮相中國美術館,但考慮到教學的需要,我們根據央美美術館的場地條件,將藏品重新加以佈置,讓在校的同學們更近距離地認識和理解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策展人曹慶暉如是說。 不論是買作品,還是展藏品,央美美術館的一大特點無疑是會考慮是否有利於教學這一點上,但在走出庫房方面,它同樣也在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大型歷史的溫度正在外省巡展,展出的110多件具象油畫都是我們館中的藏品;展出時間長達5個月的傳統的維度,其均是館藏精品。王璜生表示,每年通過不同的展覽形式,央美美術館館藏作品至少有10%走出庫房。 延伸思考 庫房不是冷庫而是寶庫 中國美術館館藏超10萬件,如何讓館藏精品走出庫房,是吳為山上任後就在思考的問題。為此,自2014年10月份以來舉辦了多次典藏活化系列展,讓那些已故藝術家的作品和現在健在的一些大家的作品,不斷地能跟大家見面。在吳為山看來,庫房不是冷庫,而是寶庫。 當然,曬國寶並非是簡單的秀肌肉,吳為山說,活化二字即體現了作品走出庫房的意義,因為不少作品從庫房到展廳亮相,往往是一次給美術史論界提供新的發現甚至改變了一些史論家觀點的機會。 既要走出來又得強保護 當大家在談論藏品如何走出庫房的同時,另一個問題隨即產生,在長期展出的過程中,藝術品的保護工作又做得如何呢?這正是讓王璜生所擔憂的。據他了解,目前國內美術館在這方面做得很差,很多展出場地條件非常有限,而作品卻還反覆搬弄出來。 王璜生回憶其曾經與國外美術館合作時的情形,他們對待藏品的態度讓人敬佩,不僅需要展出方提供細緻的方案,包括展覽場地、運輸、保險、溫濕度等方面詳實的數據,還會親自過來視察,看看是否還存在其他隱患。王璜生認為,藏品固然需要走出庫房,但也得增強保護藝術品的意識,多長時間展出,展完後得靜養多久,目前國內的美術館急需意識到這些問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