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文物專家:【清史稿】古稒陽道記載有誤 資料圖 【清史稿】對於古稒陽道的記載,不但位置有誤,而且其名稱屬於新發明,缺乏歷史依據。10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平,通過新近發現的漢代石門障等多處古邊塞遺址證實了這一事實。 史料記載,古稒陽道又稱稒陽塞,東漢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征伐北匈奴時,其中度遼將軍鄧鴻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就是從稒陽塞出兵的。後竇憲破北匈奴,使漢匈戰爭得以結束;北魏登國六年,活動於今鄂爾多斯地區的鐵弗匈奴部落的首領劉衛辰,派遣兒子直力鞮率兵攻打北魏稒陽塞,後道武帝拓跋珪奇襲鐵弗匈奴河套以南胡族諸部皆降,拓跋珪於稒陽塞北樹碑記功。 石門障,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西漢五原郡下轄16縣,其中稒陽縣同時為五原郡東都都尉治所。【漢書地理志】五原郡條稒陽下注曰: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亦提到了石門障,認為石門障位於石門山中。石門水穿山而過,在西漢臨沃縣、稒陽縣之間注入黃河。 對於石門障地理位置的註解,見於【清史稿地理志】。在山西條五原直隸廳下書曰:有鄂博口,古稒陽道。鄂博口為今包頭市市區北面、溝通陰山南北的昆都侖溝溝口,古稒陽道指石門障及其西北五城組成的一條古驛道。 今人對石門障的研究,一般將【清史稿】的記載作為信史,首先將石門障定位於昆都侖溝一帶,然後將出昆都侖溝之北的一些漢代城障遺址推測為出石門障五城。 但事實並非如此。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通過多年實地踏查,在同樣位於包頭的五當溝中,發現了與【清史稿】記載相反的答案。 調查組在確定了西漢五原郡臨沃縣、稒陽縣二縣城的舊址之後,將石門水流向黃河所經山口的問題加以破解指出:今天在包頭市東河區古城灣古城(臨沃縣縣治)與土默特右旗大城西古城(稒陽縣縣治)之間,有五當溝流水注入黃河,因此,五當溝才是【水經注】記載的石門水。 調查組在對石門附近以及五當溝的詳細調查中,發現了建於漢代的烽燧城障遺址群石門塞,包括有:烽燧5座、障城3座、當路塞長城牆體2段、遺址1處。調查組認為,這些古蹟與石門開鑿、石門塞均有關係。其中,位於古城塔村之中的已消失古城,應是漢代的石門塞的中心所在石門障。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王大方認為,此次發現是中國漢代西北地理考古的新成果,為解決長期被歷史地理學、考古學、歷史學界所關注的陰山石門障問題,提供了證據。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