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資料圖) 距離包公墓發掘過去四十多年,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實驗室尋找包公DNA的努力,讓包公遺骨的最終下落再度引起關注。除了現藏安徽博物院及包公墓的包公遺骨外,在1973年的發掘之後,是否仍有部分包公遺骨流落在外?當年包氏後人是否將包公及其後人部分遺骨偷埋葬於肥東?採訪了當年的親歷者。 包公遺骨仍有部分流失在外? 見證人:程如峰 包公遺骨能被留下來是機緣巧合 雖然年近90高齡,但依然精神矍鑠,思路清晰。 1973年,當時在合肥市文化局文物處工作的程如峰全程參與了包公墓的發掘,這次經歷也被他認為改變了自己的後半生。 程如峰迴憶,當時由於合肥二鋼要擴建,需要徵用包公墓所在土地,文博部門決定對包公墓進行發掘清理,沒想到第一個墓就挖出了一個棺材和兩合墓誌。一個棺材裡怎麼會有兩個墓誌?想搞清楚棺材裡的遺骨到底是誰的,所以工作人員把棺材裡的遺骨提取了34片,郵寄到北京中科院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鑑定。結果證明,遺骨是男性骨骼,年齡在40歲以上。包公是64歲去世的,那說明這副遺骨確實是包公的。 程如峰迴憶,考古人員共清理了包公及夫人董氏等6人的墓誌及十一副遺骨。合鋼二廠做了很多小棺材,每一副遺骨放一個小棺材。有的墓里已經沒有遺骨,就放一鍬墓土。程如峰介紹,當時包公的遺骨全部被放進了一口小棺材,自己就在現場。後來提取出來送去北京鑑定的只是一小部分,三十幾塊。剩餘的大部分遺骨還是放在小棺材裡。 1973年8月,包公墓發掘告一段落。當時考古發掘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遺骨不算文物。包氏後人的意見是運回肥東文集大包村下葬。程如峰和包公墓發掘主持人吳興漢同車前往。坐的是一輛卡車,敞篷的,車上拉着11口小棺材。 包公遺骨曾被送往包公鎮安葬? 見證人一:包訓安 遺骨第一次送回包公鎮沒有下葬 包公第36代後裔,包公精神傳承研究會會長包訓安日前告訴記者,自己當年也在這輛運送遺骨的卡車上。我當年只有8歲,跟着父親去的。卡車開到當時的包公鎮文集時,宗親按照老規矩點燃了爆竹,引起圍觀,也驚動了公社領導。聽老人說,公社書記說包公是封建王朝的衛道士,不能安葬到老家,讓我們把遺骨帶走。包訓安記得是上午去的包公鎮,中午在大包村,宗親們留大家吃了午飯,下午大家只好帶着遺骨又回到合肥。遺骨沒地方放,我們包家一位老人包遵元就在屋頭搭了一個小披廈,把11口棺材放進去,蓋了油氈布。 見證人二:程如峰 包公遺骨又被偷偷送回大包村安葬 程如峰告訴記者,當初送包公遺骨回大包村,第一次送回去的動靜太大,群眾幾里路以外就來迎,車都開不動,最後是用炮仗開路,才把遺骨運回去。 程如峰迴憶,吃完午飯後,自己和吳興漢就先行返回合肥。後來也是聽包遵元說起,遺骨又運回合肥,放在了自己家的小披廈里。小披廈漏雨,又潮濕,總不是長久之計。後來我就聽說,他們又偷偷把遺骨運回了大包村。 見證人三:黃其榮 我拉着小板車走了一夜,把遺骨又拉回大包村 10月31日,在包公鎮大包村,記者找到了76歲的黃其榮。他正是當年偷埋包公遺骨的包先正老人的女婿。黃其榮告訴記者,當年自己經常跟岳父一起拉着毛驢車到合肥拉豬飼料,每次都落腳在包遵元家。 有天傍晚,我們到了包家,吃完晚飯,趕着毛驢拉的板車往回走,車上悄悄拉着包公遺骨。黃其榮說,當時有11口小棺材,怕引人注意,就並成了兩口。一口是包公的,其他的全部放到另一口裡。走了一夜,天亮才到家。黃其榮說,走了一夜路,自己很累,到家就睡覺了。包公遺骨究竟埋在哪,自己沒參與。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