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資料圖) 張堪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爺爺,據【後漢書張堪傳】記載:張堪,字君游,南陽宛(漢宛縣即今南陽市)人也,為郡族姓。堪早孤,讓先父余財數百萬於兄子。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神童。就是說,他出生於南陽望族之家,年幼時父母雙亡,他將數百萬的家產賜給兄長的兒子們。十六歲時,隻身來到西漢首都長安拜師求學,由於他聰慧明敏、品行超優,人們誇讚他為神童。 漢光武帝劉秀身為布衣時,在家鄉就知曉張堪志存高遠,還經常讚揚他。東漢政權建立後,已是中年的張堪,經中郎將米歙的推薦,被光武帝即召為郎中(中央智囊集團成員)。 東漢初年,公孫述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光武帝兩次出兵征討未果。建武十二年(36年)帝命張堪轉運縑帛等物並帶領騎兵七千,以軍師之名陪同名將吳漢討伐公孫述。途中,帝又命張堪為蜀郡太守。大軍入蜀後僅剩七日口糧,吳漢主張退兵後再作籌劃。張堪對吳漢說公孫述必敗,宜急行軍,並定出引蛇出洞速戰速勝的計謀。軍至成都門外,士兵裝出懶散疲倦的模樣。公孫述果然中計,親自率兵出城追擊漢軍,結果被埋伏的漢軍斬首於城外。漢軍進城後,張堪派兵占據要地,蜀地百姓熱情歡迎。張堪派人清查府庫,把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等財物造冊登記,上報朝廷,無半點遺漏。 張堪任蜀郡太守期間,任用賢能,打擊黑惡勢力,使社會安定,生產發展,人民拍手稱快。兩年後,張堪又進京任職。離蜀時他乘坐的是一輛斷轅的破車,車上僅有布被、包袱而已。蜀地人們以政聲人去後頌揚、懷念他。 張堪到中央後,先為騎都尉,後因北疆匈奴侵掠,朝廷又派他帶領驃騎將軍杜茂榮的騎士,北伐匈奴。張堪在高柳(今山西陽高縣北)一舉擊敗了匈奴,保衛了北疆安全。建武十五年(39年)張堪又被任命為漁陽太守。在任期間,他親自率領軍隊追捕奸險狡猾之人,功過賞罰非常分明,官吏百姓都願意追隨他,為他所用。有一次,匈奴的一萬騎兵侵入漁陽搶掠,張堪率騎數千飛奔出擊,最後以少勝多,打敗了匈奴,此後的八年中,匈奴未敢進犯。張堪在任期間,最大的貢獻是安定了邊疆,發展了農業生產。他還於建武十八年(42年)在狐奴縣(今順義東北三十里)領導群眾興修水利,把沽水(今白河)與西部濕余水(今溫榆河)溝通會合,開闢稻田八千餘頃,把蜀地的優良稻種引入當地,鼓勵農民栽種水稻,漁陽農民逐漸殷實富有起來。當時人們謳歌道:桑樹茂盛無旁枝,麥結雙穗豐收時。張君治理郡中事,其樂融融不可支。南方水稻在相對寒冷的北方開始種稙,此乃張堪之功也!張堪治理漁陽的政績,史稱漁陽惠政。建武二十二年(46年)張堪病逝於漁陽任所。就在張堪病逝之時,光武帝召開了主管考核官員的官吏會議,會上蜀地樊顯進言曰:漁陽太守張堪過去在我們蜀地任太守時,心地仁慈,愛護部下,為政清廉,他的威名可以討奸賊。在以前擊滅公孫述後,珍寶堆積如山,張堪當時掌握的財富足可以使自己的子孫享受十多代,而他分文未取。兩年後他被調回京都時,乘坐的只是一輛斷了轅的破車,車中僅有自己的布被、包袱而已。光武帝本來準備徵召他,此時他已病逝,光武帝只好惋惜垂淚,於是頒發詔書,褒揚他的功績,賜給他家布帛。 張堪去世後,漁陽群眾自發地建起了一座祭祀張堪的廟宇,稱作張公廟,其內繪有開渠種稻等壁畫等,殘破後補修,代代相傳。可惜其廟在1960年被毀。鄧拓先生在【燕山夜話兩座廟的興廢】中寫道:我認為,這兩座廟宇來說,楊家廟如果值得興修,張公廟就更值得興修。文革後,群眾又在原址上建起了張公廟。張堪雖為古代官員,但他的為官理念和修為奉獻,在今天也還是能夠為從政者提供一面鏡子。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