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時值第30個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國教師教育重鎮北京師範大學,同廣大師生共度節日。在同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他援引荀子『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的說法,高度肯定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句,語出【荀子·大略】。荀子指出,是否尊重教師,是一個國家盛衰的晴雨表。不僅如此,荀子還通過反面的說明,以突出正面的意義:『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廢。』國家在走向衰敗時,必然會輕賤老師。老師被輕視,社會失去了約束力,人人放縱自己的情志欲望,法律就會成為具文。荀子這一說法的提出,既立足於豐厚的傳統資源,又有他個人獨具特色的詮釋。 尊師在中國有着悠遠的歷史。最早在【國語·晉語】中,就將師與君、親並列,看作是百姓萬民的根本,倡導要將這三者同等對待。在【禮記·學記】中,則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的說法。而教學的主導是教師,教育工作需要教師來實現和完成。由教育的重要,進而強調要給予教師崇高的禮敬。 先秦諸子百家儘管在如何治療社會亂象上開具的處方不同,但在尊師上則完全一致。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墨家的創始人墨翟強調,弟子後生對於老師,應當『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後已。』在法家著作【管子】一書中,收錄有【弟子職】,詳細規定了學生對老師恭敬的態度和服侍的禮儀。雜家代表作的【呂氏春秋】,更有專門的【尊師】一章,認為無論是什麼人,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尊師都是義務,是使命。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對先秦諸子尊師的思想做了集大成的闡釋。他進一步將『師』與天、地、君、親並列,最早提出了『天地君親師』的序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在他看來,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族類的根本,君師是政治的根本。沒有天地、祖先和君師,就沒有人的存在,沒有天下的太平。禮儀的意義,在於它通過敬祀天地、尊崇祖先、推重君師,以樹立它們在人們心目中的神聖感和權威性。 荀子高度尊崇禮法,認為老師是禮法的守望者,是社會秩序的看護人。他認為學習就是要學習懂得禮法,遵守禮法,而老師,就是以身作則、以己示範的人,是禮法的代表者和體現者。 在荀子看來,如果沒有師教,不懂得禮法,一個人即便有其他能力,也只能偏離正道,流於匪辟。如果有智慧,就會偷竊;如果勇敢,就會搶劫;如果有才能,就會作亂;如果明察,就多奇談怪論;如果善辯,就會大言欺詐。相反,一個人要是有了老師,懂了法度,有了準則,知所行事,再具有智慧、勇敢、才能、明察和善辯,就會是另一番風景,成為社會的正能量。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精闢總結了中華民族尊師的思想淵源,也對此後中國社會尊師重教風習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它既是我國古代社會尊師傳統的提煉,也是鑑察歷代政治得失的一個重要指數,今天依然是我們社會文明程度的風向標。 (作者徐梓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童蒙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