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8月29日電(記者鄭晉鳴?通訊員許佳佳)撰寫涉及中日關係的文章、接受國內外媒體的專訪……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來臨之際,朱成山忙得不可開交。作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他23年爲30萬遇難同胞守靈,將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國際名館,並推動地方悼念升格爲國家公祭,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6部門推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館藏文物從不到100件發展到16萬件和1.6萬多份遇難者、倖存者、加害者、第三方作證者的多個層面的史料檔案,年接待量由不到10萬人次發展到800多萬人次——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今天,離不開朱成山23年如一日的『拼命』。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於1985年8月15日建成開放,是我國第一座抗戰系列的紀念館。1992年,朱成山從南京市委宣傳部調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他暗下決心:『爲了國家重任,不僅要一輩子守靈,還要讓紀念館聞名世界。』 1994年,朱成山倡議在紀念館舉行悼念遇難同胞儀式,這一活動以地方的名義連續公祭了20年。建議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提交提案、議案,參與全國人大法工委起草修改國家公祭法案……爲了讓悼念死難者成爲彰顯國家意志的重要活動,朱成山多方奔走。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活動由地方悼念升格爲國家公祭,且是以國家立法形式固定下來。朱成山喜極而泣,這一刻,他期待並爲之奮鬥了整整21年。 朱成山的視野,並沒有局限於紀念館。面對日本右翼分子妄圖推翻鐵案的種種行爲,朱成山憤慨不已,常常頂著壓力到日本開展控訴演講。從研究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到日本侵華史,從研究中日關係到和平學,他筆耕不輟、行動不止。 如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平廣場上,來自海內外的遊客往來、駐足、凝望,與歷史對話,與和平牽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