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是1936年10月19日去世的,距離全面抗戰爆發的1937年7月7日,還有1年多的時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魯迅先生沒有經歷全面抗戰,也就沒有在此期間有所作為。但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文化界的、大中小學裏的、地方武裝的『民間抗戰』,從來沒有停止過。 魯迅就是文化界抗戰的核心人物之一。 創立於1930年3月2日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在成立大會上,魯迅所作的著名演講——【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被認為是左聯的綱領。左聯是後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文化社團,它的成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魯迅還將自己的稿酬捐給左聯作為最初的活動經費。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以左聯為核心的愛國文學藝術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抗日工作。10月15日,左聯執委會發表【告無產階級革命作家及一切愛好文藝的青年們】宣言,抗議日本侵略者;左聯與美術研究會聯合編輯的連環圖畫【東洋人出兵】也同月出版,大膽揭露日本侵華的罪行。1932年1月,『上海各界民眾反日救國聯合會』成立,左聯派代表參加,並安排作家深入前線採訪,撰寫抗日宣傳文章,鼓舞士氣,同仇敵愾。1932年9月28日,為抗議日本侵佔東北,左聯發表【告國際無產階級及勞動民眾的文化組織書】,10月15日,左聯執委會發表【告無產階級作家革命作家及一切愛好文藝的青年】,抗議日本侵略。 除了積極支持左聯的活動外,魯迅還與其他知名人士聯合發表宣言,對日本的侵略和屠殺中國人的行為進行抗議。1932年2月4日,魯迅等43人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發告世界書】,抗議日本進攻上海。1932年2月7日,魯迅等129名愛國人士聯合發表【中國著作者為抗議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 積極推介年輕作家的抗日作品,是魯迅積極參與抗戰的另一種方式。作為當時文壇的主將,魯迅一言九鼎。他大力推介了一些抗戰題材的文學作品,使一批文學新人快速嶄露頭角。1935年8月和12月,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村】和蕭紅的小說【生死場】在魯迅的幫助下,終於出版發行。魯迅為這兩個名不見經傳的來自東北淪陷區的年輕作家,親寫序言,高度評價。在為【生死場】所作的序言中,魯迅稱讚蕭紅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葛琴的【總退卻】短篇小說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上海軍民在1932年1到3月『淞滬抗戰』中的英勇表現,魯迅也為之作序,盛讚其是『這一時代的出產品』。 魯迅還領導了文學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設。1936年6月1日,魯迅、馮雪峯等商定了『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口號』。6月15日,【夜鶯】第四期刊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發表魯迅等贊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文章。7月1日,魯迅發表【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強調無產階級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主張『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是一個總口號,『國防文學』是『隨機應變的具體口號』。同日,魯迅發表【答托洛茨基派的信】,痛斥托洛茨基派反對和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為,並表示:『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着現在中國人民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我得引為同志,是自以為光榮的』。8月15日,魯迅在【作家】上發表【答徐懋庸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主張作家應在『抗日』的旗幟下聯合起來,『在抗日戰線上是任何抗日力量都歡迎的,同時在文學上也應當容許各人提出新的意見來討論』,認為當時左翼的『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和右翼的『國防文學』這兩個口號側重點不同,可以在『抗日』的旗幟下並存。他主張抗日旗幟下面要保持各自的文學特色和思想意識,不希望一刀切,非此即彼。 1936年10月1日,距離逝世還有18天,身體已經極度虛弱的魯迅,仍會同21人聯合發表【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主張『全國文學界同人應不分新舊派別,為抗日救國而聯合。』在民族大義面前,魯迅毫不猶豫站到了超越派別、團結禦侮的高度,這對文化界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後能夠迅速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積極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