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我眼中的名人·應天齊:無字青磚問古城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14 08:19|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2233|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2014年的初秋,青弋江畔老舊的蕪湖古城迎來了數千位特殊的造訪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曾經在這裡居住和生息。等待改造的古城區已是一片瓦礫,來客也心緒萬端,然而他們都有條不紊地撿拾起廢墟中的城磚,簽上名,摞到 ...

2014年的初秋,青弋江畔老舊的蕪湖古城迎來了數千位特殊的造訪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曾經在這裡居住和生息。等待改造的古城區已是一片瓦礫,來客也心緒萬端,然而他們都有條不紊地撿拾起廢墟中的城磚,簽上名,摞到一旁空地上整齊堆放的箱子中。

佇立在廢墟中央的,正是這場『行爲藝術』的策劃者應天齊。

一年之後,近千隻裝滿古磚的木箱,以一種原封不動的靜默姿態,橫陳在北京今日美術館。應天齊將這組大型裝置作品命名爲『磚問』。默然,悲愴,無聲——凝視著自己傾力打造的藝術品,作者的心中百感交集。

一切都緣起於八年前。2006年,應天齊被聘爲蕪湖古城改造顧問。『藝術家要介入現實,介入歷史。』這是應天齊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他看來,能夠將自己作爲一位當代知識分子的批判性思考,融入一座古老城市的改造建設進程中去,是一件幸事。

事實上,早年的應天齊正是以批判的鋒芒著稱。三十年前,他耗時八年駐守安徽西遞村,創作了著名的【西遞村系列】版畫,融入了對傳統和文化變遷的批判性思考,也使得『應天齊』三個字在啟蒙的年代聲名大噪。三十年後,他的鋒芒未鈍,卻更希望以建設者的姿態,紮根到創造歷史的現場。

爲了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造方案,應天齊與一個由海內外知名建築師組成的團隊通力合作。他親自把關,數易其稿,在確保專業性的前提下,讓方案的每一步都合乎自己對傳統的思考和觀照。『應天齊雖然並非建築師,卻爲整個計劃注入了靈魂。』作爲團隊核心成員的建築師付志強如是說。

然而,古城改造卻並未如想像中那般簡單。經濟建設的擁躉和文物保護的支持者針鋒相對——改還是不改,成爲一個棘手的問題。僵持之下,一拖就是近十年。蕪湖古城的居民出於改善生活的需求也陸續搬離,徒留一座被人遺忘的廢墟。

『文物修復不能一概而論。像西遞村、烏鎮這樣的古鎮保存得非常好,完全可以通過修復重現光華。』面對種種質疑,應天齊用一貫的平和語調解釋著自己的初衷,『而蕪湖古城在近代經過大規模的毀城和自搭自建,現存房屋的歷史性和質量都很差。最有價值的並非地面上的屋瓦,而是從宋代沿襲而來的街巷結構,這正是我們著力去保留的。』

讓他憂心的還有當下爭議重重的『城市化』。在他看來,『城市化』已然是當代社會發展不可阻擋的進程,就像20世紀八十年代的啟蒙思潮一樣。『既然經濟建設這頭猛獸擋不住,不如思考如何駕馭它。』他的眉頭倏爾皺起,似乎面臨的是多年以來的一個困惑,『理想主義者不能只是隔空喊話,要想到古城裡還有人居住,有人居住就需要建設。而我們對於如何更好地建設,卻總是討論得很少。』

『一磚一瓦皆說法』。面對漸漸衰頹的古城,生於斯、長於斯的蕪湖人應天齊終於用自己的方式發出了嚴厲的詰問。?

2012年,他以一人之力創作了大型裝置藝術品【磚魂】;2015年,他發動更大規模的人群共同摞起了【磚問】。由畫布到磚石,應天齊與這一建築營造的最基本的質料產生了不解之緣。『每一塊磚中都藏著古城的靈魂』,而所謂『磚問』,卻是他代自己的家鄉古城發問——當代社會如此頻繁的野蠻拆遷和不倫不類的改建,多少文化和傳統毀於一旦,難道我們的建設真的沒有更好的方式?

青磚無語。然而偌大的展廳卻充滿蒼涼和無奈——這是應天齊對家鄉,也是他對咆哮著前進的當代社會的質問。『古城的事一日沒有結果,我就會繼續「問」下去——畢竟,誰叫這是我的家鄉呢?』應天齊的語氣中不帶一絲猶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