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用『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的詩句,讚美那些在抗日戰爭中英勇不屈的先烈們,充分表達出對那些在民族危難之際,勇於獻身的先烈們的景仰與懷念之情。 這兩句詩出自屈原的【九歌·國殤】,大意是說,那些爲國獻身的將士們,不僅具有勇於衝鋒陷陣的氣概,更具誓死不屈的精神。詩篇語句鏗鏘,極具感染力。【九歌】是祭祀神靈的樂章,【國殤】也是祭歌,所不同的是,它是獻給那些爲國犧牲的將士們的。殤,夭折爲殤,但在【國殤】篇里,『殤』,是指那些爲國而血染沙場的人們,包含哀悼、懷念之意。所以,【國殤】是一首禮讚那些爲國犧牲者的慷慨悲歌。戰國時期,征戰頻繁,有很多人爲了國家利益血灑疆場。對這些人,國家要祭奠他們,要爲他們安魂,要禮讚他們的精神。這是屈原【國殤】的大背景。 【國殤】在寫法上很特別,詩篇首先渲染的是敵人的強悍兇猛,像『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踐踏)余行,左驂(邊馬)殪(死亡)兮右刃傷』等句子,描繪的是敵人的來勢兇猛和戰事的慘烈。然而,詩人這樣寫,不是要表現敵方的強大和不可戰勝,恰恰相反,詩篇這樣寫,是在作必要的鋪墊,以此更加有力地突顯將士們面對強敵時奮勇爭先的大無畏精神。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面對兇猛強敵,我方將士『霾(埋)兩輪兮縶(捆綁)四馬,援玉枹(鼓槌)兮擊鳴鼓』,爲防止車馬後退,將士們毅然把車的兩輪埋在地下,把戰馬的四蹄捆綁起來,然後敲起雄渾的戰鼓,與敵人展開生死搏擊。如此,在詩人筆下,我方將士是那樣的神武、雄壯,又是那樣偉大、莊嚴。由此,詩篇到達了情感的高潮:『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生,他們是不屈服、不可戰勝的戰士;死,他們也是鬼魂中精神堅毅的英雄。捨生忘死的精神,穿越生死,散射出動人的光輝。因爲這四句,詩篇悲壯而不悲哀,傷悼而飽含激昂,是一首格調深沉雄渾的英雄主義的讚歌。 一支曲,一首詩,有時可以產生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國殤】就是這樣一首可以激發英雄主義情懷的篇章。詩人不去表現勝利,而是突出將士在強敵面前『出不入兮往不反(返)』的毅然決然,其實是在表達必勝的信念。古語說,『哀兵必勝』,【老子】中也有『以喪禮處軍征』之說,其實都表達的是這樣的一種真實:人莫不畏死,但是在直面強敵帶給自己的不可迴避的死亡時,人可以變得堅強勇毅,可以變得義無反顧,他要爲生存而戰,爲生命的尊嚴而戰。在古典文學中,就有這樣的一種精神傳統,【國殤】就是其中代表之作。同時,詩篇雖然表現殘酷的戰場,卻不是好戰的宣言,因爲它歌頌的是不屈服的精神,激發的是捍衛生存的意志。堅毅勇敢,不畏犧牲,愛好和平而又不懼強敵,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國殤】詩篇、詩句,正表達的是這樣的內涵,是我們這個民族歷經血火洗禮而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今天,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回顧當年那些爲國家民族犧牲的先烈,他們不就是這樣一些爲民族生存而戰,爲生命的尊嚴而戰的英雄嗎?緬懷這些先烈,用【國殤】的詩句讚美他們的英雄精神,是非常恰當的,也足以激發當代人對生命的尊嚴之感。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