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深觀察·文化守護者·張逢學:守護古法造紙『活化石』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14 09:28| 發布者: 是飛| 查看: 2521|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採訪急個啥,兒媳婦,先給人調碗米皮!』身穿對襟白布褂,腳踩圓口老頭鞋,76歲的張逢學嗓門一落,接著『吧嗒』起菸袋鍋,一副老式花鏡後面,看不出是個啥神情。麻利兒的,一碗秦鎮米皮上了桌。來之前,西安市群藝 ...

『採訪急個啥,兒媳婦,先給人調碗米皮!』

身穿對襟白布褂,腳踩圓口老頭鞋,76歲的張逢學嗓門一落,接著『吧嗒』起菸袋鍋,一副老式花鏡後面,看不出是個啥神情。

麻利兒的,一碗秦鎮米皮上了桌。來之前,西安市群藝館的朋友就給記者打過『預防針』:『張老漢性直好客,拉你擱家吃飯,你甭客氣,要是不動筷子,他就嫌你瞧不上農村人,不跟你交心。』

看著記者風捲殘雲吃完一碗米皮,張逢學哈哈一樂,敲敲菸袋鍋里的灰,站起身一緊常年裹系的黑腰布,『走,帶你瞅瞅咱造紙去!』

看似其貌不揚、與關中老漢形容舉止無二的張逢學,是西安市長安區北張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楮皮紙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走在北張村里,遠望終南層巒如黛,灃河水從西邊靜靜向北流淌。造紙必親水,曾幾何時,北張一帶有三千多戶人家專營造紙行當,經蔡倫改良過的古法造紙工藝歷經兩千年風雨在當地流傳至今,被譽爲是『古法造紙的活化石』。

『連綿不絕的秦嶺山脈和灃河兩岸林多樹廣,爲造紙提供了上好原材料』,興致頗高的張逢學手捧蒸煮發酵好的樹皮給記者看,『咱北張村人多地少,飯不夠吃,有句俗話就講「有錢的娃上學、沒錢的娃下河」,「下河」就是學造紙謀生。打9歲起,我就跟著爺爺、父親輩兒開始學造紙,自家便是作坊,後來這手藝我又傳給了兒子,如今又傳給了18歲的孫子,一家三代都在傳承古法造紙。』

採集、浸泡、蒸煮、發酵、漂洗、踏切、搗漿、抄紙、晾曬……『楮皮紙的製作技藝,包括四大類七十二項工序,工藝流程系統科學,而且傳承久遠無斷代,價值極高』,張逢學的兒子張建昌告訴記者,北張村出的部分紙張品類,自唐沿襲至清一直是奏摺和科舉考試用紙,被歷代視爲精品,『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後,西安地區的報紙用紙還是北張村產的紙。』

在張逢學家中,老漢和孫子張剛親自演示了踏切、抄紙等製作流程。踏切,是將樹皮踏成一層層的薄片,細化纖維,去除雜質,再把踏好的纖維薄片一層層疊在一起,進行切碎,以便之後搗成紙筋。『這是土法造紙的關鍵環節之一,沒有一兩年的功夫,根本切不下去』,雙手持長近一米、重達10斤左右的大鍘刀,張逢學切起疊成多層的濕滑薄片時,可謂輕車熟路、遊刃有餘。

站在紙漿池旁,18歲的張剛頗得爺爺的真傳:他先將紙絨溶進水裡,攪拌均勻,然後用極細竹絲編成的簾在漿池中輕輕一盪,濾掉水後,簾上便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幹了以後就是一張紙。『紙張的厚薄,完全取決於操作者對力道的控制,輕盪則薄,重撈則厚』,張剛告訴記者。

古法技藝令人稱奇,而傳承至今更屬不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北張村如今還在從事造紙的人家已銳減到個位數,『幹這個行當自然是苦,年輕人寧願出去打工也不願意繼承老手藝了』,張逢學卻倔得很,不僅把兒子、兒媳婦都培養成接班人,還動員孫子張剛回家承襲祖業,這在北張村可是獨一份。

性直的張逢學跟記者撂下了話,『我一輩子幹這個,愛這個,雖然年紀大了干不動了,後生們也要頂上,咱不管別人家咋弄,北張村一定得有人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傳下去!』

有人說,張老漢一家的取捨與擔當,在北張村也算得上是個『活化石』。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