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一位同行聊天,不免說到編輯這份職業最常做的事——閱讀來稿。尤其是談及讀到質量較高的稿子時的那份愉悅,讀到質量不盡如人意的稿子時的那份沮喪,『於我心有戚戚焉』。 不過話說回來,要求每一篇來稿質量都上乘,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一件事。即使是寫作保持在一定水準之上的作者,也偶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所以在這方面其實也無法太過苛求。 但有些情況卻是真的讓人大跌眼鏡甚至無法忍受了。有的引用古詩文和史實多處出現訛誤,有的把古今一些重要人物的名字反覆寫錯,有的直接將從網絡上查到的內容成段抄錄,有的前後文數次出現重複的語句……所以放下文章,第一反應便是,怎麼這麼不講究? 不講究,首先反映的是作者有沒有嚴謹認真的寫作態度,有沒有對讀者負責任的精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談論起文章的『不講究』,還包括謀篇佈局的不合理、行文結構的無邏輯、語言文字的不準確等等,這類現象並不鮮見。 常以為,講究是一種美德,一種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深處的美德。品讀中國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的感受正是講究二字。譬如中國的傳統工藝。清代人張潮【虞初新志】一書裏收入有【核舟記】一文,作者魏學洢就詳細描寫了他所生活的明代一位叫王叔遠的能工巧匠,在『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桃核上雕刻出了一隻完整的小船。船上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爐、壺;有五個人,五人的姿勢和神態各不相同,有的拿着手卷,有的掛着念珠,念珠甚至『可歷歷數也』;還有對聯、題名並篆文共計三十四個字。一枚小小的桃核上,竟然刻有這麼多內容,而當中的細節還都做了清晰地呈現。想來,能夠創作出這麼講究的工藝品的,必定是一位對技藝極其講究的匠人——他是那麼嚴謹認真,那麼竭盡心力,那麼精雕細琢。 在某種意義上,一篇好文章就是一件精緻的工藝品。如同一枚桃核雕琢而成的『核舟』,給欣賞者帶來的是賞心悅目的審美感受,那些講究謀篇佈局、行文結構、語言文字以及精神高度的文章,也會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文如『核舟』當講究。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