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文化賬、算清社會效益賬,而不是以『搖錢樹』思維看待文化遺產,應該是我們面對先人文化財富的最基本立場 日前,德國波恩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為中國響起的掌聲,讓遠在萬裏之外的人們欣喜。世界遺產委員會各成員一致同意,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48項,位居全球第二。 在國人的印象中,申遺成功或許不算什麼大新聞,但對於生活在我國西南山區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同胞來說,『土司遺址』躋身世界遺產殿堂,是令人矚目的文化事件,綿延千百年、凝聚『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土司制度及其文化,也因此向世界揭開了神秘面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當『世界遺產』在廣袤中國大地上,擁有了來自更廣大區域、更眾多民族的新註解,中國傳承文化、保護遺產的努力,再次得到了世界肯定。 從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算起,中國的『申遺之路』已走過30年。與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相伴,擁有五千年不斷流的文化的中國人,在走向現代化的路上,對這片土地上的文化遺產,不斷加深着認識和理解,加大着保護與傳承的力度。目前,除了近50處世界遺產,我國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25個,歷史文化名鎮252個、歷史文化名村276個。這些數字的背後,是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社會為文化遺產傾注的努力,是賡續文脈、珍視文化的普遍共識。 【世界遺產公約】第四條明確指出,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確定、保護、保存、展出和遺傳後代,主要是有關國家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遺產的名號,意味着更大的責任。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履行保護責任的新起點。 此次申遺成功的土司遺址,非常脆弱,不易保護。令人欣慰的是,得知入選的好消息,各地在喜悅的同時,也表達着對保護責任的清醒與擔當。在永順老司城,當地縣委書記的第一反應是『進一步完善保護體系』,制定村規民約,對遺址區進行24小時巡查值守;在遵義海龍屯,當地政府正在謀劃關口、城牆等遺存的修繕保護,聘請專家學者把脈文物安全。 當然,如果把觀察的視野打開,在越來越重視遺產保護的今天,依然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在一些地方,存在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保護等傾向,一些人把申遺作為一項政績工程來抓,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申報下來後卻忽略了後續的科學保護和管理;一些地方將歷史建築改造成豪華酒店,為做大『門票經濟』不顧文化遺產的承受力,心裏只算經濟賬。凡此種種,都會對文化遺產造成傷害,造成難以彌合的裂痕。 在文化傳承中,保護與開發是永恆的課題。文化遺產不可複製,也不能再造,不管是申遺還是入選之後,保護應該始終放在第一位。也只有做好保護,文化遺產才能可持續利用,更好造福於民、傳之子孫。因此,算好文化賬、算清社會效益賬,而不是以『搖錢樹』思維看待文化遺產,應該是我們面對先人文化財富的最基本立場。 一位80多歲的美國老華僑曾感慨,少小離家的他對家鄉的印象已經模糊,唯一記得的是家鄉的小廟,臨行前他在廟裏磕頭,走的時候也是一步一回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的憂思與嚮往,這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德國波恩世遺大會上發表了【『為遺產聯合起來』波恩宣言】。而在中國,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保護成果,全民共享』。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少一些『到此一游』的任性,多一些敬畏文物的自覺,不斷守護好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才能讓它的光芒照亮心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