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執着和赤誠的文化尋礦者——追憶著名出版家范用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16 17:28| 發佈者: 是飛| 查看: 1797|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存牘輯覽】立體封面范用生前在讀書看報。資料圖片9月14日,是我國著名出版家范用的忌辰。5年前,為新中國文化傳播事業貢獻畢生的范用永遠地與讀者離別。由范用編撰的【存牘輯覽】【葉雨書衣】和【愛看書的廣告】三 ...

【存牘輯覽】立體封面

范用生前在讀書看報。資料圖片

9月14日,是我國著名出版家范用的忌辰。5年前,為新中國文化傳播事業貢獻畢生的范用永遠地與讀者離別。由范用編撰的【存牘輯覽】【葉雨書衣】和【愛看書的廣告】三本書日前由三聯書店出版。與此同時,三聯書店新老編輯數十人舉行追思會,共同緬懷這位具有大家風範的出版人。?

『好編輯就要愛書,愛讀書』

范用被譽為『韜奮精神在當代最好的繼承者』。生活書店創辦人鄒韜奮曾經講過,我們不願意唱高調,也不願隨波逐流,我們只根據理性、根據正義、根據合於現代的正確思潮,常站在社會的前一步,引着社會向前,向着進步的路上走。從事出版一輩子,范用正是這樣踐行着。三聯書店總經理路英勇說:『范用一輩子通過與文化大家的真誠交往,通過把他們的思想智慧變為優秀的出版物,實現了「與社會時代的進步而俱進」的理想。』

為緬懷已故的『書痴』,原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劉杲寫下這樣的文字:范用熱愛書籍、熱愛出版,幾乎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表現總是那麼投入,那麼熱情,那麼專業,那麼虔誠,那麼率性,那麼堅韌,那麼從容,那麼自信,那麼自尊。『這一切是出於什麼驅動,是為名為利嗎?當然不是。是執行規章制度和履行崗位責任嗎?不完全是。是自覺堅守職業道德嗎?不錯,但是不夠。』劉杲認為,這歸根到底展示了一種精神境界。『在這個境界裏,情理交融、知行合一、乾坤自在、物我兩忘。在這個境界裏,范用做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他才能活得那麼瀟灑。』

1956年,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董秀玉跟着范用學做出版。與范用共事幾十年的她體會到,『作為一個好編輯,就要愛書,愛讀書。』『在廣泛吸收各種知識和資訊的時候,慢慢造就了一種編輯意識、編輯敏感。相應地,選題也就出來了。』董秀玉總結出范用留給後學的一條經驗:『讀書、思考,而且是大量的。』

回憶起范用工作中的事無巨細,董秀玉連連稱讚。她回憶說:『我跟着他跑腿跑了好多年,後來我們跟作者的關係越來越好,有問題就溝通。當時他知道每一位作者喜歡什麼書,研究什麼問題,於是找來各種他認為的好書送給作者,跟他們討論書中有哪些高明的地方,有哪些突破,還有哪些缺陷和問題,怎麼彌補。時間久了,范用與作者亦師亦友。』

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冰心、胡愈之、錢鍾書、楊絳、黃永玉,眾多大家都曾經是范用的好朋友。作為出版人,范用有着什麼樣的人格魅力來吸引他們呢?路英勇概括為:來源於他對這些人的尊重,來源於竭誠為讀者服務的精神。

范用去世之前交給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汪家明一部書稿——【存牘輯覽】。范用編了5年的這本最後的書稿,取材於52本16開牛皮紙本裏邊工工整整的兩千多封作者來信。來信者有巴金、葉聖陶,有周有光、啟功,也不乏眾多後學。汪家明清楚地記得,范用擔心有些來信的字跡模糊不清,他親自謄寫了103位作者的375封信。『厚厚的52本,每本封面上都有編號,封二附上本冊所存通信之人名錄,是范先生一絲不苟、秀氣的鋼筆字;封底也有同樣手寫的名錄,許多人名字邊上畫了紅圈或者打了紅鈎,表示其人已經去世。』

在當初編輯【存牘輯覽】一書時,范用選了陳白塵16封書信,蕭乾、樓適夷書信各選了12封,三人是范用親近敬愛之人。黃裳書信選了39封,唐弢書信選了35封,姜德明書信選了15封,三位都是藏書家,是『書痴范用』的書友。閱過這上千封書信,汪家明對於其中的故事如數家珍。『信件裏披露了【傅雷家書】的來龍去脈,【讀書】雜誌的光彩與坎坷,【珠還記幸】題目的來由,以及【隨想錄】【懶尋舊夢錄】【幹校六記】【雲夢斷憶】【鄭超麟回憶錄】【一氓題跋】【聶紺弩雜文集】等一大堆書背後有趣或者曲折的故事。』

『來信還雪泥鴻爪般地呈現出通信人對學問和社會的真知灼見,比如葉聖陶關於漢字簡繁體的意見,就從未見諸書刊。』汪家明說,友人的來信反射出范用作為文化尋礦者、發現者的執着和赤誠,反射出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范用。

范用因為愛書,所以愛書的作者。那麼他愛書的本質是什麼呢?與范用有過多年交往的汪家明體會到,其實就是愛文化、愛思想、愛真理。在三聯人看來,范用是三聯書店承上啟下式的人物,也是三聯在新時期興起的領導者和靈魂人物。他把老三聯和新三聯連接起來,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巴金、葉聖陶等一大批文化人的事業與新時期的文化事業連接起來。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