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園老人生日宴遊圖 家風是世代累積形成、影響家庭成員德行的價值觀念。從湯霖、湯用彤到湯一介一門三代的家風傳承,正是優秀民族文化薪火相傳、輝光日新的一個縮影。 湯氏家訓主旨 湯門乃書香世家,湯霖(號頤園)是其家風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他與文廷式等維新骨幹爲同科進士,爲官清正,民譽『湯青天』。因支持變法而罷官後,他創辦新式學堂,弟子成材甚眾。1911年6月,湯霖子弟爲其慶賀61壽辰,畫家吳本鈞繪【頤園老人生日宴遊圖】紀此盛況。湯霖爲之題跋,字字珠璣,凝鑄了湯氏家訓門風的精神內核。 湯霖題跋自述平生志業,融會國學精義的爲學大要,凸顯出其做人處世之宗旨,爲湯氏家風奠定了基調。『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爲全篇文眼,可謂中國傳統士人的風骨。『事不避難』與『義不逃責』連用,強調面對困難,只要合乎道義,就不要推諉逃避,職責所在應當仁不讓。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爲人處世的基本原則,『素位而行,隨適而安』則是一種大道至簡的修身方法,指安心當下所處的地位,過簡約自然的生活,並努力做好自身應做之事。如此才能無欲則剛、各得其所、無所羈絆、無所不適、無所不安。湯霖傳下的這種家風,表現了『士』之擔當與儒家氣概,深刻影響了湯用彤和湯一介一生的立身行事。 家風傳承的世紀之約 湯用彤爲人爲學一直以『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爲準繩。國史研究中,最艱巨者是印度佛教傳入後的中國化過程。湯用彤苦心孤詣,15年如一日著就【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解決了佛教與中國文化關係的歷史難題,爲總結文明交流互鑒規律做出可貴探索。他更將家訓奉行於工作生活中。抗戰後,北大面臨復校北歸的艱難處境。湯用彤雖然想一心治學,不願捲入行政事務,而且健康狀況堪憂,但他還是毅然出面主持校務,保護學校,迎接解放,領導北大度過了新舊交替的關鍵時期,爲新北大的開闢嘔心瀝血。他暮年雖長期臥病,但仍教導後學,筆耕不輟,並寫下『雖將遲暮供多病,還必涓埃答聖民』,以表其願。 作爲國學的傳道者,湯一介創辦中國文化書院,引領了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他在耄耋之年出任總編纂,以『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使命感承擔起【儒藏】這一規模超過【四庫全書】的『盛世工程』,並常以此家訓與後學共勉。與其父一樣,只要身體許可,湯一介就總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並認爲這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他臨終前還說:『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就願爲【儒藏】工程盡力。』與其父相比,湯一介更加關注現實社會。處在民族復興的大時代,他順應歷史潮流,盡其所能,爲文化建設殫精竭慮,用一生踐行祖訓,誠可謂『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 湯霖希望爲國爲民立德立功立言,因此其跋中說『有所責不可逃也,有所事不可廢也』。他雖並不在意『壽之修短』,但仍以未能建功立業爲憾。他很留意中外學術的源流興失,因此把子女都送入新式學堂,望其學有所成。湯用彤在回憶父親時說:『先父雨三公教人,雖諄諄於立身行己之大端,而啟發愚蒙則常述前言往行以相告誡。』湯用彤、湯一介父子相繼走上『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文化道路,與其家庭教育背景密不可分。 湯霖請人把【頤園老人生日宴遊圖】製成捲軸,傳之兒孫,無疑是極好的親情見證與家風薰陶。湯用彤兄弟後來請樊增祥、歐陽竟無、柳詒徵諸師友題詩其上,書法、辭意俱佳。該圖由湯一介保藏下來,以寄追遠之思,又請啟功、歐陽中石、范曾等名家續題其上,還請榮寶齋將原作複製,分贈親屬和家鄉湯用彤紀念館。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