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聯邦議會投票選舉總統,昂山素季的親密助手、全國民主聯盟(民盟)資深成員吳廷覺當選總統。吳廷覺現年70歲,比昂山素季小一歲,二者是高中同學。在民盟圈內,吳廷覺長期擔任昂山素季的助手,深得其信任。吳廷覺出身政治世家,其父是緬甸知名作家、詩人、民盟元老敏杜溫(Min Thu Wun )。 吳廷覺當選緬甸總統。 東方IC 圖 1909年出生的敏杜溫是緬甸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與中國文學界也有着緊密的聯繫。敏杜溫原名吳溫,1936年畢業於仰光大學,1938年留學英國牛津大學。曾任仰光大學翻譯出版部主編,負責編纂大學緬語詞典。後任仰光大學緬文系主任。 敏杜溫大學時曾在【大學雜誌】【文學世界】等刊物上發表新詩,其創作的兒歌別具新意,頗受讀者歡迎。主要作品有詩集【寫給貌魁們的詩】,詩集【番櫻桃嫩枝】、【花與樹幹】,短篇小說集【文學世界】(與佐基合作)、【旅行者】(與佐基合作)、【敏杜溫詩選】、【兒童故事選】等。 吳廷覺的父親,緬甸知名作家、詩人、民盟元老敏杜溫。 敏杜溫也是緬甸實驗文學運動的傑出代表。1930年我緬人協會(即德欽黨)成立,號召熱愛祖國,提倡本國的文字,尊重本國的語言。民族獨立運動的激流席捲了文學界,以敏杜溫、德班貌瓦、佐基為代表的仰光大學的師生發起了實驗文學運動,開始探索適合於向大眾宣傳民主、自由思想的文體與風格。他們接受了外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作品以及緬甸古典碑銘文學和前輩作家的影響,在緬甸愛國反帝運動的推動下,形成了實驗文學運動(Khit San Literature)。 在緬甸文學史上,這一運動對緬甸現代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今日。在此之前,緬甸文壇流行的主要是韻律嚴格的古體詩歌和由外國小說改寫的小說,追求詞藻,矯揉造作,不重視反映現實生活。 實驗文學派作家的作品共同特點是:言簡意賅、清新樸實、提倡寫實,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1936至1940年左右,他們作品中反帝愛國的內容開始增多。詩歌採用自由體,劇本不再用成段的詩文,而採用生動的對白,提倡用大眾語。這一運動持續了十年,直至1940年代初期日本法西斯開始侵略東南亞為止。除了敏杜溫、德班貌瓦、佐基外,實驗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還有貌廷、德格多貌丹新、固達等人。 敏杜溫喜歡用婉轉的手法,優美的文字表達愛國的深情,代表作有【親愛的姑娘】、【勝利花】等。他的短篇小說【昂大伯騙人】寫出了孩子的天真無邪,譴責了上層社會的權勢;【穿耳眼的儀式】暴露了上層社會的虛偽。 敏杜溫 中國文藝思想對緬甸文學界產生較大影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當時緬甸出版的【星】雜誌在1946年提出了創作新文學的口號。該刊物曾用大量的篇幅介紹中國的文學作品及文藝思想。緬甸新文學運動蓬勃開展,中國文學作品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大量介紹給緬甸讀者。 1952年,緬甸作家曾向到緬甸訪問的中國學者說,到當時為止已用緬甸文翻譯發表了不下百篇的中國作品,魯迅、蔣光慈、秦兆陽、劉白羽、趙樹理等人的短篇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由緬甸著名作家德貢達亞、杜阿瑪、曼丁、德欽妙丹等人翻譯的。當時發表這類譯作較多的雜誌有:【星】【新文學】【人民】等。【駱駝祥子】【白毛女】【日出】【子夜】等中國文學作品在上世紀50、60年代就已經在緬甸成冊出版。1956年,敏杜溫編寫的小冊子【魯迅逝世20周年紀念】由仰昂敏加德出版社出版,對魯迅的創作做了介紹。敏杜溫先後在雜誌上發表了中國陳毅副總理訪緬友好詩篇和侯寶林的著名相聲腳本【夜行記】。1989年敏杜溫還在緬甸文學雜誌上翻譯了白居易的【驃國樂】【賣炭翁】【新豐折臂翁】【觀刈麥】等多首名詩。 敏杜溫曾於上世紀60年代到訪過中國。1961年,仰光大學教授代表團訪華,以當時仰光大學教務長達拉博士為團長,團員有七八位,都是當時緬甸各個學科頂尖的知名教授,除了敏杜溫,還包括時任仰光大學圖書館館長的緬甸著名的文學界泰斗佐基、地理系教授杜丁基等。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