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華傳統美德的承揚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6-3-17 21:32| 發佈者: 文強| 查看: 1796|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中華傳統美德的承揚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由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哲學與科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發起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承揚實踐』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南京召開。本次會議聚焦深化推進中華傳統美德的承揚實踐問題,共收到來自 ...

『中華傳統美德的承揚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

由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哲學與科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發起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承揚實踐』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南京召開。本次會議聚焦深化推進中華傳統美德的承揚實踐問題,共收到來自全國17個省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論文56篇。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和交流。

一、深化推進中華傳統美德承揚,需要多學科協作與融合。參會學者認為,中華傳統美德內涵十分豐富,跨學科進行傳承和弘揚,是新形勢下全面復興中華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的題中之義。學科教育是承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傳統美德生活實踐的重要途徑,有學者主張把以中華傳統美德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思想資源融入當代學科體系之中。也有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視角關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認為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應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相結合,因為二者面臨相同的問題和任務,可以相互支援和策應,這對於立德樹人、培養青少年合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價值取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另有學者從科學精神的角度理解傳統美德承揚,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美德可以與西方現代科學精神相結合,取長補短,重塑現代科學精神,化解現代科學主義弊病。還有學者結合新教倫理中的勞動精神、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從淵源和學理上考量和檢討了傳統儒家士人視野中的勤勞美德。

二、實現傳統美德的實踐價值,首先要找到其中的驅動因子。與會學者反省迄今為止道德建設的結果顯示關鍵在如何切實有效,而不在開展道德建設本身的問題。如果不能使傳統美德的承揚與生活實踐有效連接,就不可能發揮傳統美德正能量。有學者認為感恩是一個有效切入口,『恩』因人心而生,有人就有心;人無法離開生活,人心的安定就在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人與宇宙自然生活的協調;感恩由施恩、受恩、知恩、報恩組成一個鏈,它內含能源補充的機制,其中受恩、知恩和感恩是動力源,故依託感恩教育可有效切實盤活傳統美德承揚實踐。有學者認為,中華傳統美德的世代傳揚,既要社會全方位的倡導播撒,又需要個體性的展示,但個體性展示才是具體可視和可操作的,是美德踐行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實現傳統美德的實踐價值,就必須充分發動個體性的驅動因子。中國古代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很多傳統美德也與禮緊密相關,因此有學者主張由禮切入傳統美德的生活實踐。也有學者認為,孝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涵之一,蘊含了個體德性、家庭倫理及社會政治倫理等多元價值內涵,是傳統美德承揚實踐的重要動力源。也有從事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學者提出,傳統美德中的憂患意識既是振興中華的強大精神支柱,也是當代中國軍人愛軍習武、科技練兵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要落在實處,必須要有實踐方案。以南京市夫子廟社區為例,與會學者提出了儒學推廣方案,簡稱『五個一』:每天一條論語成語;每周一句論語格言;每月一次儒學誦讀、座談或漫談;每季一場儒學講座;每年一場儒學聚會。有學者根據『服務—學習』教育理念和台灣地區大學勞作教育制度,提出完善大學勞作教育:實施對象以新生為主;範圍主要在校園,也可以涉及社區服務;實行『零學分必修』制度;每周設定固定的服務時間;對於表現優異者進行表彰。也有學者根據【近思錄】提出了家庭教化方案:家長應以慈愛為本,教養子女時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教子有方,待子女有至公之心,且能做到夫婦和美;子女貴在孝順,孝敬長輩應注重禮法,也要做到兄弟姊妹相互友愛。也有學者根據荀子從『欲』到『德』的成『德』之路,提出在美德建設中,既要通過教育使人從內心接受美德,又要通過具體法律措施為美德傳播保駕護航。基於宗族組織的考察,有學者對儒家道德規範日常行為化路徑進行了研究,提出傳統美德可以通過家法族規轉化為道德規範,通過家庭教育灌輸為意識形態,通過獎懲措施獲得執行保障。

四、全面推動傳統美德進入生活實踐,還要從廣闊的視域提煉。有學者根據中國傳統繪畫在早期重人之『德』,中期重人、物屬性之『品』,成熟時期重山水之境『美』的發展特徵,指出中國古典畫學中隱伏着一條以『美』立『品』、由『品』立『德』的道德教化理路,強調傳統美德的提煉必須在一切文化生活的視域中進行。有學者依託民間故事,析理其中對美德的崇尚和追求,如為人熟知的盤古開天地的奉獻犧牲精神、大禹治水因勢利導的因循精神等;來自老子故鄉的學者認為老子的故事傳說包涵豐富的傳統美德,如仁善、信義、智勇等,表現了民間社會對傳統美德的強調和追求。有學者主張,作為佛教的活動場所,現代佛寺應該承揚佛教的『慈悲』精神,在開展慈善事業、輔助道德教化、幫助身心調適、建設生態文明等方面服務大眾和社會,為『中國夢』的實現和文化強國建設作出自身的貢獻。有學者從敘事學的角度提出,古典文獻既是傳統美德的主要來源之所,又是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要之徑。還有學者針對現代廣泛使用的互動式數字媒介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提出傳播中華傳統美德應該成為現代傳媒的主要功能之一。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