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代表委員熱議【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 今年兩會上,一支330萬人的龐大隊伍,牽動着代表委員的心。 『他們在歷史上支撐了共和國農村義務教育大廈,也是今天我國鄉村教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棟梁。他們既需要關注,也值得全社會優先、高度重視。』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督學龐麗娟代表直言,在當前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這個名叫『鄉村教師』的群體,理應成為精準扶貧攻堅的重點。 『這是一條暖心的好政策』 在談及鄉村教師發展境遇時,一個政策被屢屢提及——2015年6月,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以下簡稱【計劃】)。 儘管這並不是鄉村教師的身影在文件中第一次亮相,但如此高規格、大手筆卻實屬罕見——5年為期,從提高生活待遇到城鄉教師流動,從職稱評聘傾斜到建立榮譽制度,扶持力度層層加碼,一連8個方面的實舉,每一條都切中當下鄉村教師發展的病灶。 『這是一條暖心的好政策!』曾經當過鄉村教師的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馬敏委員為【計劃】點讚,『中華民族擁有深厚的尊師重教傳統。這份計劃,立足國情,打出了提升鄉村教師職業成就感、歸屬感和幸福感的「組合拳」,有效改善制約鄉村教師發展的軟環境。』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員則把【計劃】和隨後出台的【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結合起來看:『兩者都明確提出教師職稱評定要向農村和邊遠地區教師傾斜,成為促進我國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抓手,為穩定農村教師隊伍,促進優秀教師向農村和邊遠地區流動帶來了可能。』 要有『推改革』的韌勁 儘管成效顯著,但不少代表委員坦言,要想真正讓鄉村文明的『燃燈者』眉頭舒展,不僅要有『拿方案』的銳氣,更要有『推改革』的韌勁。 『說起鄉村教師,是真動感情!』3月13日晚上,結束了一天緊張會程的龐麗娟代表在微信朋友圈發出這樣一條信息。連續5年,她調研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鄉村,最關心的是鄉村教師。『近些年,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政策作用成效顯著。但由於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經濟生態環境、歷史傳統等原因,作用對鄉鎮及以上地區,初中及以上階段貢獻更顯著;而對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集中連片的貧困農村地區的村小、教學點,效果尚不明顯。』 『鄉村教師隊伍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數量不足,尤其在一些中西部偏遠、貧困農村地區的村小和教學點,表現得更明顯; 二是隊伍不穩定,特別是新入職教師,在頭半年或一年內,流動性最大;三是老齡化嚴重,一些村小和教學點教師的平均年齡已達50歲;四是知識老化、教育觀念更新滯後,教育教學能力不足;五是鄉村教師普遍負擔重、壓力大。』對於造成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等問題的深層原因,龐麗娟代表總結說,『一是鄉村偏遠,條件艱苦;二是教師待遇長期相對較低,經濟壓力較大;三是社會地位較低,未受到應有尊重。』 『去年我到青海果洛、玉樹送教下鄉和調研,深切感受到鄉村教師所面臨的困境和存在的問題。』西寧市第十四中學特級教師龐曉麗委員感同身受,『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很難留住人才,果洛瑪沁縣第一小學去年開學不到兩個月,就有三個女教師相繼因為勞累和惡劣條件而流產。再加上瑣碎事務多、工作報酬低,好老師有機會轉行的轉行,調走的調走,還有的不辭而別。長此以往,鄉村教育質量怎麼上得去?』 好政策要真正落細落實 來自教育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有22個省出台和啟動了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但在龐曉麗委員看來,這個步子可以更大一點:『各地儘快制定與【計劃】相匹配的實施細則,提高教師工資待遇,讓好政策真正能落細落實。』 江西師範大學教授王東林委員建議,【計劃】中的措施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如對鄉村教師實行地區級差工資補貼,總體收入應該高於城市,而且越是偏遠、艱苦的地區,補貼工資越高。縣以上城市教育幹部的提拔和中高級職稱的晉升,最好附加鄉村支教最低年限的條件。』 『目前各地政策中,對於遠離縣城、到艱苦偏遠的農村地區工作的中小學教師,通常只有50~380元的交通補貼,有時還不夠鄉村教師每周回家一次。我們對鄉村、縣鎮中小學教師、校長以及教育行政管理幹部等多次調研後,總結到:如能每月增加約1000元工資,就會吸引教師到村小、教學點從教;如能增加一倍基本工資,則會穩住教師在鄉村長期從教。』龐麗娟代表呼籲,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基本工資,並儘快建立國家艱苦偏遠地區鄉村教師崗位待遇倍增計劃。『此外,還要依法依規有效解決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社保和住房問題,特別要落實好教師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 朱永新委員建議,要嚴格實行評聘合一,促進教師隊伍穩定,避免少數教師在農村和偏遠地區評上職稱後就返回城市和重點校。 (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 鄧暉 晉浩天)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