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民族文化瑰寶消失——代表委員熱議民族文化保護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及特色村鎮』……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部署讓一直關注民族文化保護的茸芭莘那委員倍感振奮。 怒江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的核心區,世居於此的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等20多個民族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怒江集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被讚譽爲民族文化大觀園。然而讓茸芭莘那委員憂慮的是,近些年,怒族的傳統民居石板房和傈僳族的傳統民居千腳落地樓被鋼筋水泥的平頂房取代,而許多通過口耳相傳的敘事長詩、民歌等傳統文化也面臨消亡危險。 面對民族文化的消逝,如何拯救傳承?如何破解保護與發展的難題? 茸芭莘那委員建議,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幫助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驗區,通過文化旅遊帶動發展。這樣既能保護怒江的自然環境,又充分凸顯出怒江各民族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 雲南省文聯戲劇家協會秘書長李紅梅代表也十分關注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問題。在實地調研走訪中,她發現,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傳承的缺失日益顯現。李紅梅代表認爲,在縣區一級建立文藝宣傳隊很有必要,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雙語藝術家、成立民族宣傳隊能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使國家政策宣傳更接地氣。她建議加大宣傳隊伍建設力度,恢復重建縣市級文工團。 楊勁松代表在雲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從事文化產業工作,更注重從發展文化產業角度來思考民族文化保護措施。政府工作報告中『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使她深受鼓舞,她建議把雲南列爲民族文化示範區,以推動雲南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同時,應該抓住機遇讓雲南民族文化『走出去』,把昆明打造成爲會展之都,使其成爲產業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展示平台。 (記者 張勇 任維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