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城村,既是一座叫村的城,也是一個叫城的村。 自古以來,門頭溝區的沿河城村就是駐軍屯兵重地,擁護着明代長城內三關之一的紫荊關,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衝之一。 沿河城古稱三岔村,扼守着幾道山口水口,為三汊沿河水口,簡稱沿河口。明嘉靖三十三年設守備,萬曆六年建城堡,始稱沿河城。明萬曆十九年,由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馮子履撰寫的【沿河口修城記】,記載了建城的緣由:國家以宣云為門戶,以薊為屏,而沿河口當兩鎮之交,東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渾河蕩蕩,襟帶其左,蓋腹心要害處也。因此朝廷於此修建守御城池。建城的速度很快,數月告成事。邊城要塞,防禦北方外族入侵,屯兵守備,歷朝修城築堡,初衷莫不如此。據大明天啟四年守備沿河口地方指揮張經緯所立【沿河城守備府】碑載:沿河口守備設於嘉靖三十二年,城建於萬曆六年,沿河以山為城,以河為池,乃京師咽喉之地。村隨城名,沿用至今。古城選址設計頗費心計,建在永定河畔,憑藉天然地勢,具有極強的防禦能力。 初到沿河城,眼前呈現的古城牆令人震撼。城門那樣完好,下有條石,上用磚砌。券門上有漢白玉門額,陰刻永勝門。城原有門樓,毀於戰火。城牆上也有條石,利用當地河中材料,上面砌有大塊鵝卵石,建成這樣的石城,也屬少見。城前護城河水已經乾涸。這是城的西門。北側城牆,西端築有角台,中間有馬面三處,居中辟有一處水門。水門很小,石券,僅容1人通過,且南高北低,平時城內排水,正好外流,若戰時,敵人進門洞要上坡低頭,很難鑽入。城堡有些毀損,而基址、城牆、垛口、敵台得以保存。 新近又去,城牆經過維修,石牆整齊了許多。城門凸出城牆,城門洞很長,門洞裏面兩側各有一小洞,是當年守城士兵休息所用。小洞大小,正可放入棺木。看着奇怪,便加詢問。當地人說,以前棺木不准進城,需要時,要從城牆上吊運,怕沖了風水。婚喪嫁娶,各地習俗有別,此地竟會這樣費力。不知是說者有誤,還是不合生活實際,現在這種習俗已經改變,棺木可以進城了。北側城牆券門經過整修,條石上原來塌毀的城牆用石塊砌好,整齊多了。城牆上有1米多寬的馬道,供騎馬巡城之用,上有雉堞女牆,可瞭望射擊。 沿河城長約1裏,寬約半裏,一面呈直線,其他三面因山勢而建,不很規則,有東西二門。東門名萬安門,均為磚石結構,上世紀50年代,因修豐沙線鐵路而拆除。城的東西大街為主街,石板鋪就,貫通城中,連接東西二門。城裏還有許多大小不一的胡同,名稱多有姓氏,如林家胡同、王家胡同、李家胡同等。大街中央一座古戲樓,經過維修,保存完好。戲台附近,當年有井,水質很好,能供村內人飲用。一棵古槐,長得高大,老人在此下棋、玩牌、聊天、曬太陽,想必當年也是村子中心,村民聚集的地方。 這次重訪沿河城,顯然與上次不同,村裏人有了旅遊意識,在文物古蹟處寫有標牌,指示名稱,一目了然,有的標牌還做了說明,知道它的來龍去脈或簡要功能,有了文化含量與品位。比如有守備府衙門、督察院、演武廳、大小校場、大板倉等,文字簡單,卻令人浮想聯翩。別看此時沿河城邊遠,古時卻是軍事重心,為這一帶的大城堡,官僚機構駐紮,都司各官駐此,眾多官員在此辦公生活。古街的商鋪就能透露出信息。城裏有店鋪,其中一家商號,名索記銀樓,專門加工耳環、手鐲、戒指等飾品。這家的門臉修得高大,生意定然興隆。當年距此地不遠的珠窩有銀礦,能有這種專營店在此加工,可見這裏的生活水準與消費能力。 城是武城,卻有很濃的文化韻味。街上保存着許多完好的舊民居,在一門前停了下來。幾級台階,門臉高大,是個大戶人家。方形門墩,雕刻精緻,是個文化人。門樓兩側的山牆下還嵌着石雕,一邊圖案為牡丹,上刻琴棋;一邊圖案為蓮花,上刻書畫,非常對稱。這樣的石雕在鄉村很少見,何況它的精緻與巧妙。進門正對着山牆,上有影壁,造型講究。聽村裏人介紹,當年修建這所宅子,耗時3年。現在聽來很慢,與現代觀念有別,蓋高樓也用不了這麼長時間,可在當年並不這樣認為,是證明用工之多,做工之細。 問了村裏的韓慶宦書記。他說還有石碑,在城外不遠。幾百米外有林業站,院落一隅,果有一石碑躺在地上。韓書記找了點兒水,潑在上面,字跡立刻清晰起來,看出沿河口修城記字樣,為萬曆十九年辛卯夏四月吉日立。內容記載明萬曆六年御史中丞張鹵督建城防始末。旁邊放有碑首。此碑原立於沿河城聖人廟前。韓書記說,還有一塊,應為【沿河城守備府】碑。這是兩塊很珍貴的石碑,是修城的見證。 遙想當年,元人數十萬鐵騎繞過外長城的雄關險隘,從沿河城西黃草梁、天津關,經十裏坪一線南下,一舉滅金。嘉靖年間,韃靼部騎兵依舊經紫荊關,突破沿河口,大舉進犯京畿,順着山間峽谷,迂迴到北京城下,明廷大為震驚。鑑於歷代史實和血的教訓,嘉靖三十二年,沿河口修建守備公署。此時,從居庸關過黃草梁至紫荊關一線的內長城業已完成。隆慶五年至萬曆三年又增建從居庸關過沿河口以西眾多空心敵台。 沿河城是真保鎮東北部的防禦中心,有重兵把守,曾有哨樓、炮台、烽墩、營房、過營崗、望警台等一系列附屬設施。在城裏向南望去,能看到西嶺山上的烽火台依舊屹立山巔。細讀【四鎮三關志】:沿河口營,嘉靖三十三年,設守備一員領,中軍一員,把總一員,巡捕官一員,額兵一千二百一名。隨着時間的推移,北部威脅的嚴重,不斷增加兵力,紫荊關主兵從一千九百九十五名,嘉靖十五年間起,陸續增至六千六十九名數量成倍增加。通過這些記述,能夠得知戰事緊迫。士兵眾多,也帶來了城堡的繁榮與輝煌。 雖說沿河城屬真保鎮管轄,卻都在自居庸關向西修建起的長城線上,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沿河城、齋堂城,皆為京城最西部的城堡;大寒嶺關城、黃草梁,乃是明代內長城關牆。黃草梁主峯海拔1737米。這裏的十裏坪山高草深,一馬平川。盛夏時節,萬畝草場黃花遍地,在陽光照耀下金光燦爛。向西便見山巔上城牆蜿蜒,古韻悠長。明代萬曆年間,在這高山之上,依山據險,築起長城,綿延數十裏,城牆連接起七座敵台,便是當地人俗稱的七座樓。城牆有自然坍塌,敵台有的也已不能登上,而經歷400餘年的風雨侵蝕,未曾維修,整體仍能存留,隨着山形起起伏伏,實屬難得。險要之地,正是天津關口,通往沿河城,及柏峪、爨底下、齋堂的進京古道。明人充分借鑑了元人的經驗,再興土木,把牢關口。 黃草梁早就聽說過,想着去看,知道山高費力,做了很長時間的體力儲備,終於如願,也算了了一樁心事。我去時雖是春天,而山上寒冷,比山下晚一節氣,草還沒長,只留着去年的枯黃。樹枝上也無動靜,山色還是一片灰色,只有山桃花剛開,粉白中為枯山透出一線生機。登臨其上,舉目遠眺,層巒疊嶂,連綿起伏。環看四周,靈山、百花山峯峯相連。山下溝壑縱橫,景色優美。去過龍門澗,應該就在附近。今日京城的自然景區,當年曾是邊塞風光了。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