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和文章中引用這個詞,不了解這個詞的意義,就很難正確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刻用義。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在【論語】中只有這一句,沒有解說,因此有些學者對此有誤解。有人以爲『和而不同』可以理解爲不同事物和諧相處。但是,孔子另一句是『小人同而不和』,能解爲不和諧的事物都相同嗎?我們從古代典籍中可以看到,『和』與『同』是兩種狀態,也是兩種態度。『不同』不是指事物,而是說君子不贊成『同』這種狀態。 【國語·鄭語】中記載史伯提出『和』與『同』的概念,他認爲『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春秋時代,略早於孔子的晏嬰回答齊景公的問話時說了『和』與『同』的差異。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年:齊侯問晏嬰,『和』與『同』不一樣嗎?晏嬰的回答大意是,『和』是指不同成分的合理配合,例如湯,油鹽醬醋,魚肉菜蔬,用水火加工,做出可口的湯,大家都愛喝,這叫『和』。一種湯,如果只有一個味,或者只有水加水,或者只有鹹味加鹹味,這個湯就沒法喝,因爲它是『同』。音樂也是這樣,有很多樂器,音調有高低緩急,長短剛柔,清濁大小,相互配合,奏出美妙的音樂,大家都愛聽,這叫『和』。如果只有一個樂器,只發出一個音調的聲音,那是單調的聲音,就很難聽,這叫『同』。在政治生活中,國君說什麼,大家也都說什麼;國君反對什麼,大家也都反對什麼。君臣意見都是完全一致的,這就是『同』,也就像乏味的湯、單調的音,實在不好。國君提出一種想法,大家議論,有的從這方面提出反對意見,有的從另一方面提出質疑,使國君的想法更加完善周全,這就是『和』。如果一個人獨斷專行,國君的錯誤意見得不到糾正,就是『同』。 所以,『和而不同』強調多樣性的統一,也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民主精神,以及互相尊重的平等精神。 孔子主張『和而不同』,反對『同而不和』。『和』,就是和諧相處;『同』,就是同流合污。不論是在一個團體中的人際關係,還是在世界中的國際關係,都應該和諧相處,而不是同流合污。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人們也開始認識到需要保持一種和諧的關係。過去,人類不斷地開發大自然,發展到了現代,人類的開發能力有了驚人的發展,過度開發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的嚴重破壞,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爲了保護人類,當然有必要改變過去的觀念,重新審視人類的行爲,注意保護環境,使人類與所生活的自然環境也能維持一種相對的平衡,使發展有可持續的保證。 孔子認爲作爲君子對於自己的上級、國君,應該根據自己的獨立思考提出修改意見,使治國理政的方案更加完善。而對於國君、上級的意見,不管對錯,一律表示贊成、支持,從來不說反對的話,孔子認爲這種人就是小人。 孔子從來主張獨立思考,反對盲從,對於君、父也不例外。【孝經】中說:『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於父,臣不可以不諍於君。』諍,就是敢提意見。分明是錯誤,從不提意見,不諍,就是不忠不孝,就是小人、奸臣、逆子。後代一些人提倡一切聽從君父的,根本不符合孔子儒學。 國以家爲基,家以和爲貴。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和』就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和諧、和順,是在堅持原則基礎上的寬嚴有度、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共同進步,絕非家庭成員不講原則、沆瀣一氣、相互護短的『和』,而是『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衷共濟』。家庭的和諧幸福,是每一個家庭成員成長、成功、幸福的基礎。如果家庭生活不和睦、不美滿甚至分崩離析,家庭成員將無法獲得起碼的精神支持和物質保障,更不要說有所發展了。 『家和』還是領導幹部清正廉潔的重要防線。古語云:『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只有家庭美滿和諧,家人及時提醒和關愛,領導幹部才能自覺抵制不正之風,爲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營造一個清正廉潔的家庭環境。同時,家庭生活簡樸,不慕奢華,養成一種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也能有效促進領導幹部保持優良生活作風,塑造良好道德形象,自覺拒腐防變。 對領導幹部來說,對內要勇於承擔家庭責任,帶頭勤儉持家,悉心關愛配偶,主動教育子女,倡導清廉的家風,努力維護家庭和睦,努力構建和諧家庭。對上級要堅持獨立思考和自由思想,敢於並善於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不能一味盲從,同時對下級的意見不能視之爲逆反心理,不能存在官尊民卑的觀念,避免下級出現盲從的問題。因此,現在的領導幹部特別需要『和而不同』的觀念,有這個觀念,就會有這種態度,也才能形成和而不同的良好狀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