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規範漢字可以分爲兩部分,就是傳承字和簡化字。傳承字是指歷史上傳承下來、字形沒有什麼變化的字,簡化字則是指從群眾中收集來並經過規範整理、由政府相關機構公布的字。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收324個簡體字,1986年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收2235個簡化字。 我這裡要說的不是這些簡化字,而是指規範漢字裡的一些傳承字,實際上是歷史上已經簡化過的字。例如: 【說文·雥部》裡有個『雧』字。它讀jí,是由『雥』和『木』組成的會意字,表示群鳥聚集在樹上。『雥』表示許多鳥,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傳承字『集』,其實就是古代的這個『雧』字的簡體字。 【說文·雔部】有個『靃』字。它讀huò,是由『雨』和『雔』組成的會意字,表示的是成雙成對的鳥在雨中疾飛發出的聲音。這個『靃』字在古代已經簡化爲傳承字裡的『霍』字。 三千多年來,漢字形體演變有簡化和繁化兩種趨勢,但是主流是簡化。今天我們說的傳承字裡有一些就是古代的簡體字。只是一般人並不了解就是了。 簡化漢字不僅是我國的法定文字,而且被聯合國所認可,是其六種工作語言的書寫形式之一。漢字的簡化其實是古已有之的。這方面,我們還可以舉出一些實例。例如: 我們今天以爲是繁體的『雷』『夢』和『塵』這三個字,也都是古代已經被簡化了的。在古代還有比它們更繁的寫法,分別是『靁』(見【說文·雨部】)、『』(見【說文·部】),以及上『麤』、下『土』(見【說文·麤部】)結構的字。【說文解字》裡頭有的這幾個原創的字,筆畫繁多,古人已經覺得過於麻煩。於是,才簡化爲今天我們以爲的相應的繁體,或者不妨稱作『准繁體』的『雷』『夢』和『塵』。 總之,簡化字是我國的法定文字,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才出現的,而絕大多數是歷史上傳承和沿襲下來的。從文字是輔助語言的重要工具的角度看,人們當然希望文字筆畫減省,易學、便用。 (作者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